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年报
相比于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精致集市,一片隐藏在塑料棚下的旧货市场,如它贩卖的东西一样,“如一块衣料,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比起年轻人“打卡”精心做旧的复古市集,杨浦跳蚤文化市场更像是隐藏在这座时髦都市下的恋旧与烟火气,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岁月的注脚。
05
20块钱的CD、40块钱的佳能照相机……不知从何时起,杨浦跳蚤文化市场在社交平台上又火了起来,有人说它是上海最后的“民间自贸区”。从真真假假的玉器、文玩、手串、钱币,到勉强能用的衣服、电器、配饰,这个二手市场里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东西让人欲罢不能。
相比于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精致集市,这片隐藏在塑料棚下的旧货市场,正如它贩卖的东西一样,“如一块衣料,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比起年轻人“打卡”精心做旧的复古市集,杨浦跳蚤文化市场更像是隐藏在这座时髦都市下的恋旧与烟火气,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岁月的注脚。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侬去过了伐?市区最后一个跳蚤市场
周三上午八点,在隆昌路和控江路交叉口的花鸟古玩市场就已经十分热闹了。挤过熙熙攘攘的人行道,走进花鸟古玩市场大门左拐,看货聊天的爷叔们是最好的“人形指示器”。找到他们扎堆的地方往里一拐,你就来对地方了。
一进跳蚤市场,问价声、还价声、介绍声此起彼伏。地方不大,东西却摆得琳琅满目,各种旧CD、古着、陶器、邮票、电子设备五花八门。各种不知道传了多少手的老物件满满当当铺了一整个大市场,属于上个世纪的古朴感扑面而来。它是上海仅存的几个跳蚤市场之一,也被称为“上海市区最后一个跳蚤市场”。
在一堆放满老照片和旧书的摊位中,一个封面写着“新青年”的旧笔记本吸引了记者。
旧笔记本线头松散、纸张泛黄,相比于摊上其他印刷精美的报纸杂志,实在毫不起眼。但小心翻开这本红皮笔记本,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里面用钢笔详细记载了铜管淬火、冷却的各种反应,甚至还有详细的英文单词注解,手绘的一些机械配件图表。
虽然扉页的姓名早已在岁月中模糊,但依然能推断出它属于一位冶炼技术工人。上个世纪,上海有色金属冶炼走在全国前列。娟秀的字迹配上泛黄的纸页,让人仿佛身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那个辉煌的工业时代。
旧物的魅力恰恰在这里,梁实秋在散文中写道:“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大爷大妈更多是淘生活用品或文玩钟表,年轻人比较关注二手数码。这里的旧物成色算不得好,胜在价格便宜,有时只需花上几块钱或者十几块钱,就可把心仪的小玩意儿带走了。
不过,这个跳蚤市场只有周三、周六、周日上午才有。据了解,杨浦文化跳蚤市场的前身是作为上海最大的地摊旧货市场的包头路安波路旧货市场,它曾在2015年3月因为无组织、无管理、无证照的三无状况而被关停。有部分摊主迁到了位于宝山区的张庙市场,余下的一些则来到了规范化后的杨浦文化跳蚤市场。
不同于年轻人的一时兴起,尽管线下二手市场里的商品新旧皆有、真假难辨,它依旧是叔伯阿姨们眼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将闲置的物品以低廉的价格转售给更需要它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传递可持续和循环利用观念,上海正需要这样一个“烟火气”的市场。
侬还记得伐?旧物与故人的故事
记忆是一场旧物的复苏。关于那个“漫长的季节”,收藏家老马的搪瓷杯也有一段故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上海工业制造的辉煌历史时期,生产的产品供应全国。搪瓷杯正是当时上海制造和上海工人的象征,随着塑料和不锈钢的崛起,这个曾经普遍渗透于上海人生活的必备品默默退出了舞台,只有在旧货市场才能看到。
起初,因为职业的缘故,老马陆陆续续攒了40多只搪瓷杯。他是影视道具师,在布置上个世纪的生活场景时,常常会用到各种搪瓷杯,“这些杯子都很老旧了,2018年的时候我想整理一下,于是就把这些杯子翻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洗干净后的搪瓷杯锃光瓦亮,高高垒起,让来往的行人不由多看了一眼。
“老伴,快看那有一堆搪瓷杯。”一对路过的阿姨爷叔被搪瓷杯吸引,仔细靠近观察了起来。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只杯子居然印着爷叔当年工作的单位——“光辉灯具厂”四个大字。爷叔告诉他,那时的搪瓷杯基本上都是“厂杯”,是单位发给个人的生活用品,个人很难买到,因此每个杯子上普遍都会有自家单位的名字。看着这只老搪瓷杯,夫妇俩开心得不得了,又是把玩,又是拍照,最后还找到马继秋,同他商量,想从他手里买走这只杯子。
结果二十分钟后,如出一辙的场景又上演了一遍:一对同样来散步的老夫妻在这一堆杯子中,也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工作痕迹。“我当时觉得很神奇,这也太巧了吧!原来搪瓷杯能有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老马说,小小的搪瓷杯,背后是父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那天起,老马就开始搞起了搪瓷杯收藏,几年来,他逛遍了上海各大古玩市场、旧货市场,还发动身边的朋友替他收集各种搪瓷杯。50只,100只,1000只……到现在,老马已经有上千只老搪瓷杯,“我做过一个搪瓷杯展览,名字叫做《千杯千寻》,就是寻找它们背后的主人,听他们讲讲当年的奋斗故事。”马继秋有一个计划:“我想用这些搪瓷杯,拍一部纪录片,记录下这段岁月,记录下这一位位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工人。”
相比于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精致集市,一片隐藏在塑料棚下的旧货市场,如它贩卖的东西一样,“如一块衣料,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比起年轻人“打卡”精心做旧的复古市集,杨浦跳蚤文化市场更像是隐藏在这座时髦都市下的恋旧与烟火气,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岁月的注脚。
05
20块钱的CD、40块钱的佳能照相机……不知从何时起,杨浦跳蚤文化市场在社交平台上又火了起来,有人说它是上海最后的“民间自贸区”。从真真假假的玉器、文玩、手串、钱币,到勉强能用的衣服、电器、配饰,这个二手市场里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东西让人欲罢不能。
相比于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精致集市,这片隐藏在塑料棚下的旧货市场,正如它贩卖的东西一样,“如一块衣料,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比起年轻人“打卡”精心做旧的复古市集,杨浦跳蚤文化市场更像是隐藏在这座时髦都市下的恋旧与烟火气,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岁月的注脚。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侬去过了伐?市区最后一个跳蚤市场
周三上午八点,在隆昌路和控江路交叉口的花鸟古玩市场就已经十分热闹了。挤过熙熙攘攘的人行道,走进花鸟古玩市场大门左拐,看货聊天的爷叔们是最好的“人形指示器”。找到他们扎堆的地方往里一拐,你就来对地方了。
一进跳蚤市场,问价声、还价声、介绍声此起彼伏。地方不大,东西却摆得琳琅满目,各种旧CD、古着、陶器、邮票、电子设备五花八门。各种不知道传了多少手的老物件满满当当铺了一整个大市场,属于上个世纪的古朴感扑面而来。它是上海仅存的几个跳蚤市场之一,也被称为“上海市区最后一个跳蚤市场”。
起初,因为职业的缘故,老马陆陆续续攒了40多只搪瓷杯。他是影视道具师,在布置上个世纪的生活场景时,常常会用到各种搪瓷杯,“这些杯子都很老旧了,2018年的时候我想整理一下,于是就把这些杯子翻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洗干净后的搪瓷杯锃光瓦亮,高高垒起,让来往的行人不由多看了一眼。
“老伴,快看那有一堆搪瓷杯。”一对路过的阿姨爷叔被搪瓷杯吸引,仔细靠近观察了起来。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只杯子居然印着爷叔当年工作的单位——“光辉灯具厂”四个大字。爷叔告诉他,那时的搪瓷杯基本上都是“厂杯”,是单位发给个人的生活用品,个人很难买到,因此每个杯子上普遍都会有自家单位的名字。看着这只老搪瓷杯,夫妇俩开心得不得了,又是把玩,又是拍照,最后还找到马继秋,同他商量,想从他手里买走这只杯子。
结果二十分钟后,如出一辙的场景又上演了一遍:一对同样来散步的老夫妻在这一堆杯子中,也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工作痕迹。“我当时觉得很神奇,这也太巧了吧!原来搪瓷杯能有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老马说,小小的搪瓷杯,背后是父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那天起,老马就开始搞起了搪瓷杯收藏,几年来,他逛遍了上海各大古玩市场、旧货市场,还发动身边的朋友替他收集各种搪瓷杯。50只,100只,1000只……到现在,老马已经有上千只老搪瓷杯,“我做过一个搪瓷杯展览,名字叫做《千杯千寻》,就是寻找它们背后的主人,听他们讲讲当年的奋斗故事。”马继秋有一个计划:“我想用这些搪瓷杯,拍一部纪录片,记录下这段岁月,记录下这一位位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工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1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