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博,就职于晋源区文化馆,自幼热爱传统文化,先后拜山西曲艺名家尹海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小平为师,学习快板、快书、相声等表演和创作。曾参加录制2018中国戏曲大会、首届国宝大会,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秧歌区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李博十六岁时就听说了我市的一个稀有剧种——太原秧歌。从2018年开始,李博对这一濒危剧种进行整理、发掘和创作,编导反应现代生活的太原秧歌小戏《护航》《龙城新貌晋源情》,晋源地区传说剧目《台骀治水》《提鞭坐缸》《雁栖情缘》《豫让桥》等。
为了更好地恢复太原秧歌传统剧目,李博深入晋源区晋祠镇南张村、姚村镇枣园头村等多个乡村进行历史、剧目、音乐的调查。他拜访的太原秧歌老艺人大多上了年纪,每次都需要他拿着剧本和他们一字一句对词。
2020年应(昆山)百戏盛典邀请,李博跟随师父崔云冬演出了太原秧歌传统剧目《翠屏山·闹酒馆》,为山西和太原赢得了荣誉。之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太原秧歌传统剧目中,与师父先后复排《捣米》《小赶会》《姐妹俩》《四女观花》等剧目。2021年又将片段《捣米》带上央视舞台,获得了专家与观众的一致认可。
“在众多的太原秧歌剧目中,最难恢复的就是在1958年全国第二届歌舞小戏汇演上摘得金奖的《刘三推车》。”李博说,《刘三推车》是太原秧歌的经典曲目,讲的是凡人刘三在元宵节巧遇由泥塑幻化成的小仙女并共同赶会观灯的故事,已绝迹舞台多年,目前能够看到的只有一份由寒声先生改编后的剧本、一张剧照和七个曲谱,而能演这出戏的老艺人都已过世。
“我们只能在乐队的配合下,先把七个曲谱演奏出来。但唱腔到底是什么样?依旧不敢确定。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先放下。”这一放,就是两年。
2022年夏天,榆次的王振强先生听说李博在恢复太原秧歌,毫无保留地送他两版《刘三推车》的录音。《刘三推车》恢复有戏了!然而摆在面前的是另一个大难题:没有女主角!
于是,李博又开始寻找“小仙女”。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找过很多人,大家听了都直摇头。想不到一次聚会上,碰到多年未见的师妹徐泓钰,她听完这个事后很感兴趣,爽快地答应出演“小仙女”。
可是更麻烦的还在后面,怎么演?唱,有录音;装扮,有照片。可是表演呢?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李博得知北京舞蹈学院李北达教授收藏有历年的歌舞小戏汇演视频。他非常激动,很快联系到李教授。李教授却回复:“1958年的有,但是没见过山西的。”
此时,徐泓钰说:“我们手上有剧本,为什么不根据剧本自己创作呢?”就这样,李博与大家对照着剧本慢慢琢磨,一点一点往下演。期间,他们几次到晋祠,观察侍女像形态;进村里,体验独轮车推人的感觉;正月里跑到古县城,观察看灯情侣的神态。
李博还邀请国家一级编导段小青帮助确立人物关系,省戏校老师刘树春为全剧搭建框架,市实验团的老艺术家刘惠兰帮助增加趣味性剧情。
终于,2023年4月19日晚,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夏剧场,迎来了《刘三推车》的汇报演出。当天一大早,剧团“全梁上坝”,在戏校练功房,八个小时排练了二十多遍。
等待上场的过程是漫长的,第一次“缠头裹脑”的徐泓钰带着八斤多重的头饰,在镜子前看了又看自己的扮相。而李博则是小声呢喃,反复提醒自己:“千万别跑调,千万别跑调……”短短十二分钟的演出,李博浑身是汗。演出结束,当李博和徐泓钰谢幕,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甚至连摄像老师都放开手中的机器鼓掌叫好。《刘三推车》,演出成功!
“无论何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总会直抵人心。”李博说,恢复《刘三推车》片段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不但计划复排《刘三推车》全剧,同时也计划将改编过的《捣米》进行再发掘,在既保留老《捣米》经典动作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增加这一歌舞小戏的艺术性和可看性,继续为太原秧歌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6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