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屏幕前,听障人士打着手语;屏幕里,手语服务人员在线为听障人士和窗口工作人员提供实时解说。一场无声的沟通正在进行……
政务服务中心里有了“手语翻译”
11月29日上午,这样的一幕出现在西宁市城西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此时,一位市民走进大厅里。
“你好师傅,你是要办理什么业务吗?”见有人前来,大厅帮办代办员马勤勤迎了上去。
这时,这位市民向马勤勤伸手比划起来,还拿出手机想要和马勤勤打字沟通。马勤勤立刻明白,这位市民是一名听障人士,于是将她引导至大厅服务台前,打开了城西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
当视频中的手语老师做出几个手语动作后,这位市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立刻打着手语“说”起了自己要办的业务,手语老师通过视频语音,向站在一旁的马勤勤转达这位市民的意思。
经过手语老师的解释,马勤勤了解到,这位市民来政务服务中心是为了办理迁户手续。得知市民的需求后,马勤勤将她带到2楼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公安分局户籍大厅,在窗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市民顺利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
业务办理结束后,这位市民对着屏幕里的手语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同时,她也对城西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人性化便民服务表达了“无声的谢意”。
“以前有听障人士来办理业务,只能通过写字和简单的肢体动作交流,窗口的工作人员在沟通上要花很长时间。有了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后,不光我们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效率提高了,而且听障人士在办理业务时更加舒心方便。”马勤勤说。
全省首个政务和公共服务
手语翻译平台上线
城西区残联工作人员王文宁介绍,5月19日起,城西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上线运行,这也是青海省首个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
目前,除了城西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安装了在线手语翻译公共服务平台终端系统,城西区文亭巷社区服务大厅、城西区体育公园、城西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五峰书院古城台分院、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青海银行五四西路营业厅、唐道·637商场总服务台也为听障群众提供了视频手语翻译信息无障碍服务。
全省首个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是如何实现远程手语服务的?记者在文亭巷社区一楼服务窗口看到,这里放置着一台标有“城西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字样的手语智能终端显示器。
王文宁介绍,当听障群众需要手语服务时,社区工作人员点击显示器桌面上的“天语云”链接,然后再点一键呼叫,系统后台会立即响应。随后,办事的听障群众可以通过显示器远程与值守在后台的手语老师实时连线,用手语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窗口工作人员可以实时听到手语老师的解说。
目前,城西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由第三方公司运营。对此,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女士介绍,该平台后台手语翻译基地位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基地内有2名至5名专职手语翻译员,七八名兼职手语翻译员。“现在通过这个平台,咨询各类业务的听障群众很多,许多听障群众得知有这个平台后,都愿意自己去办理业务了。”王女士说。
城西区无障碍服务全面升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对既有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目前,城西区听力残疾居民有684人、言语残疾居民有23人,共计707人。”王文宁介绍,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信息。今年,城西区除了对符合条件的辖区重度残疾人困难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外,在全省率先大力推广政务和公共服务手语翻译平台,也是希望能为辖区的听障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从而保障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为了配合平台使用,8个服务点上也为听障群众配有专门引导工作人员,为大家提供全程帮办代办的服务。(西海都市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3 14: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