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十四所雷达从未缺席中国“问天路”
在浩瀚宇宙,勾勒“中国精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江芬芬 通讯员石汝佳
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双城跟踪正常!”
“太原跟踪正常!”
“渭南跟踪正常!”
“青岛跟踪正常!”
在火箭腾空而起的壮丽时刻,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测控口令响彻天地。正是在这一站站的保障接力中,神舟二十号飞船奔向苍穹。
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天际,在50余载航天征程中,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研制的精密测控雷达始终相伴相随。它们深情“凝视”寰宇,在天际接力中勾勒出最美弧线,用“中国精度”托举“中国航天梦”。
跟踪正常,使命必达
4月24日17时,山西太原。神舟二十号飞船发射在即,雷达主控大厅内气氛凝重,包括程望东在内的全体人员屏气凝神,紧张关注着各分机的运行状态。
控制台上,指挥中心的指令越来越密集,调度中传来清晰洪亮的口令:“5、4、3、2、1,点火!”在万众瞩目中,搭载神舟二十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当雷达显示器上跳出第一个尖峰,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发现目标,跟踪正常!”
随后,飞船在雷达显示器上划出一条完美的轨迹曲线,渐渐离开雷达测控任务弧段,飞进预定轨道。作为十四所测量雷达总设计师,程望东轻轻舒了口气,“雷达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据了解,在火箭拖着烈焰腾空而起的几分钟里,十四所雷达遥测综合测量系统就肩负着火箭主动段外弹道轨迹测量的重任。
从火箭点火的那一刻起,十四所的测控雷达如同永不眨眼的“鹰眼”,紧盯火箭的足迹。系统通过“应答”方式对火箭进行精密跟踪,实时获得火箭的距离、方位、俯仰、速度等信息,同时接收遥测下行信号,实时解调火箭风行遥测数据,为地面指挥中心提供精准的飞行状态判断。
相较受制于天气条件的光学跟踪和依赖箭载设备的遥测手段,雷达监测在火箭上升段展现出无可比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针对上升段掉落的火箭残骸,十四所研制的雷达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还提升了智能化的发射舱识别能力。
事实上,当火箭在暮色中化作一颗明亮星点,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时,十四所测控系统的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这些“太空哨兵”将继续坚守岗位,为神舟二十号飞船的在轨运行、返回着陆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测控保障,用科技之力护航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旅。
砺剑深空,从未缺席
作为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资深专家,程望东自1992年首次参与重大测控保障任务至今,已成功护航几十次航天发射任务。这位老测控人坦言:“最初参加重大任务相当紧张,现在是紧张与从容并存。”
“紧张源于沉甸甸的责任。”程望东解释,“航天测控是容不得半点差错的精密工程,地面上差之毫厘,太空中就谬以千里。”
“我们的工作直接关乎着航天飞行器、航天员的安全,每一个测控人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在每一次保障工作中全力以赴。”程望东说。
为了保障神舟二十号飞船发射,由2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十四所外场保障团队,提前多日就进驻各测量站点。他们严格组织设备状态巡检,掌握设备状态、提供设备备件、完善任务方案,确保设备以最佳的状态执行任务保障。同时,不断完善预案、演练方案,坚持实战标准,严格按照规章流程进行演练,不漏一个步骤,不降一个标准。
1970年,当东方红一号卫星划破长空时,十四所研制的我国第一部单脉冲体制精密跟踪测量雷达——154-Ⅱ甲亮相太空舞台,助力我国开启自主进入太空时代新纪元。此后,十四所的雷达测控设备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在任务现场,我们既是技术后盾,更是航天事业的同行者。”程望东表示。
心至苍穹,目尽星河
神舟二十号飞船发射日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这是属于中国航天人的独有浪漫。
如今,十四所研制的测控雷达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航行在大洋深处,编织起一张严密的测控链。十四所也一路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蹒跚起步到高速发展的辉煌历程: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至2018年该基地实现百次发射,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近50年的艰辛探索;而从第100次到第200次发射,仅用了5年半。这条闪耀着“中国速度”的轨迹上,镌刻着一代代航天人的坚守与付出。
回望来路,十四所人难以忘怀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十四所的测量雷达往往部署在人迹罕至的边疆戈壁,20世纪90年代,测控团队在黄沙蔽日、滴水难求的恶劣环境中,用青春和热血创造多个测量雷达“第一”的自主研制奇迹。如今,十四所人依然保持着那份专注与执着,日复一日地与数据代码为伴,在方案迭代中追求完美,持续引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发展新方向。
这是一项需要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创新征程。“我很渺小,在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我也伟大,因为我融入了宏伟的航天事业……”这是十四所年轻航天人的心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