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健康报
援外故事
中国故事在这里愈发精彩□ 特约记者 潘明华
张建海收到印有“Dr Zang”的摩洛哥足球队队服 塞达特医疗分队供图
从1975年起,上海市承担起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48年来先后共派出195批援摩医疗队、1944名队员,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7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80万人次。尽管上海与摩洛哥相距一万一千多公里,却书写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佳话。
“援摩医疗队始终牢记祖国的重托,竭尽所能服务摩洛哥人民,架起了中摩两国友谊的桥梁,一代又一代医疗队队员接力传承。中国故事在这里愈发精彩。”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罗蒙说。
情谊延续14年
2022年12月8日清晨,在小城塔扎,第195批中国援摩医疗队刚到驻地,一位本地大叔就带着特色糕点前来欢迎。听说医疗队中有来自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大叔格外高兴,连忙打听一位姓姚的医生的情况。
原来在2009年,大叔因右肩关节无法活动,前往医院就诊。当时正是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医生姚群英接诊,他利用中医针灸施治,缓解了大叔的疼痛。随后,大叔母亲因多年腰痛来到医院,经医疗队治疗,情况明显改善。他看到卧床多年的母亲能行走了,对医疗队佩服不已,连连夸赞:“中国医生了不起!”从此,他与医疗队结下了深厚友谊。
“照片已经发黄,但这份情谊却历久弥新。他一直记得我们,也一直帮助着队员们。”姚群英翻出当年的合影,感慨地说。
塔扎位于偏远山区,资源有限,条件简陋。队员们在当地唯一的一家公立医院开展诊疗工作,同时还需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好在有这位老友,14年来一直陪伴着医疗队。平日,他主动为医疗队打扫卫生、整理菜地,热情为队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节日期间,他还会邀请队员到家中过节。
大叔的邻居也深受影响,纷纷来找医疗队问诊。队员们的服务,得到当地民众的信任。
一件道别礼物
今年9月26日,中国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张建海收到了一件来自摩洛哥同事Zakaria Jeddab的礼物——一件印着“Dr Zang”(张医生)的摩洛哥足球队队服。
张建海的这位摩洛哥同事刚刚毕业,临床操作略显生疏,但接受知识的能力强。有一次,他在治疗一位急性肠梗阻患者时,没有清晰的麻醉管理思路。经过张建海的耐心指导,他逐渐掌握了思路与方法。他虽然不善言语,但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都会认真请教。两年的时光让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当得知张建海即将回国,他特意准备了足球队队服作为礼物,还花了3个小时,用中文写了一封道别信。张建海看着歪歪斜斜的中文,读着朴实又真切的话语,热泪盈眶。
“中国援摩医疗队挽救患者生命,培养当地医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援摩医疗队总队长范晓盛说。
成为中医“铁粉”
中国援摩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由中医医生组成,主要开展颈椎病、哮喘、中风后遗症等病种的中医药治疗。医疗队除接诊摩洛哥患者,还向在摩的他国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当地一名主持人长期遭受背痛和头痛折磨,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他听说中医可以缓解症状,立即慕名来到医院。分队队长童秋瑜为他提供了治疗方案。第一次针灸治疗后,患者就感到背部轻松了很多。经过连续3次治疗,患者疼痛发作的频率与程度大大降低。他说:“童医生手到病除,太厉害了!我很庆幸在这里遇见了中国医生。”这位主持人很快成为了中医的“铁粉”。
多年来,中国医生的精神和医术得到了摩洛哥方面的高度评价。塞达特省卫生厅厅长说:“中国医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为摩洛哥人民带来健康,用医术架起中非友谊桥梁。谢谢中国医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