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冒着余震危险开展手术、参与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践行大爱无疆
震后摩洛哥,有支上海医疗队在坚守
顾泳
本报记者 顾泳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秋国庆双节来临,远在千里之外的北非摩洛哥,来自上海的援摩医疗队员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仍坚持为当地百姓诊治疾病、呵护健康。
9月8日摩洛哥发生6.9级地震,为当地百年来最强地震,上海援摩医疗队员们全体平安,他们在震后第一时间积极参与当地救治、捐献物资、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践行大爱无疆的“白求恩精神”,助力更多当地家庭早日团圆。
震后门诊量大增,相信中国口碑
上海市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蔡斌所在的医疗队,对口摩洛哥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如今他已在当地援助两年。
蔡斌介绍,马拉喀什是此次摩洛哥强震中距离震中最近的大城市,尽管自己所在地区伤亡不大,但医院接诊量明显增加。次日正逢值班,产科门诊量较日常大幅增加,尤以因地震引发宫缩、早产的孕产妇为主;骨科接诊中,老人占了大多数。冒着余震风险,蔡斌坚持在台上完成手术。他直言,“当时身心都放在病人身上,外面的叫喊声几乎听不到,术后才知道又发生了余震。”接诊病人中,有的专门从他院转到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看中的就是中国医生的口碑。“在中国医护人员心中,病人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放弃病人!”蔡斌说。
摩洛哥中部城市本杰里尔医疗中心是此次距震中最近的援摩医疗驻点。震后医疗队员坚守岗位,冒着余震风险开展多台剖宫产手术。来自上海市八医院的产科护士刘燕说,地震发生没多久就接到医院电话,有名产妇产前大出血,她立刻换上衣服直奔手术室,所幸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母女平安。
救死扶伤之外,积极响应献血
此次摩洛哥强震发生在深夜,不少居民在睡梦中被埋入废墟,当地建筑多为夯土建造,缺乏抗震性,交通不便,救援困难,导致伤亡惨重。阿加迪尔分队队员回忆:当看到多家卫生机构呼吁献血救助的新闻时,全体队员立即积极响应,报名参与献血。
阿加迪尔分队队长张飞功是一名外科副主任医师,地震发生以后,他始终奔波在救治伤员、与院方沟通、考察重症科室、整理捐献物资等各个点,夜间担心余震给队员造成危险,几乎没睡过安稳觉。张飞功第一个报名献血,“关键时刻献出爱心,是一名党员医生的职责。”姚力群是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地震发生以来,她坚守一线,冒着余震危险接生多名“地震宝宝”。她也参与了献血,并表示自己在国内有过多次献血经验,对身体有信心。
上海援外60周年,架起友谊之桥
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消息:自1963年我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医疗队,上海参与组建任务至今整整60年。1975年起,上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每批为期两年。48年来已派出195批援摩医疗队、1944名队员,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7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0万人次,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上海力量。
上海同仁医院陈吉医生两次请缨援摩,就在去年,陈吉再次带领长宁区12名队员来到拉西迪亚。陈吉所在的默罕·阿里·谢里夫省立中心医院,去年升级成服务200万人口的大区级医院,中国医疗队的到来缓解了当地医生紧缺问题,最繁忙的科室中,中国医生承担了约一半的工作量。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援外工作“连轴转”,从踏上征程那一刻起,奉献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几十年来,一批批医疗队员在异国他乡践行治病救人的医者初心。中国医生的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得到了摩洛哥各级卫生部门一致的高度评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3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