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李永兰 通讯员 冶一鸣
“老魏,在家吗?我们来看你了……”近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乙沙二村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书记推开小院大门打着招呼,随即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牛舍和活蹦乱跳的小牛,院子的主人魏长林正开心地哼着小曲喂养自家的“宝贝”,牛棚栏舍里的牛毛色油光水滑,膘肥体壮。
看到驻村工作队一行进来后,魏长林放下手中的饲草便迎了出来,在聊天中,他说:“虽然一开始对养牛产业我没有什么信心,但现在每天看着小牛们一天比一天健壮,我是打心底里喜欢和高兴,平日里我还在手机上搜索养殖方面的知识,听专业人士的讲解,感觉自己现在也变成了‘牛专家’。”
产业搭把手,乡村振兴跟着走。去年11月份,魏长林被纳入监测对象后,群科镇第一时间进行开发式帮扶,将魏长林妻子纳入村内公益岗位,并根据化隆县关于扶持发展到户精准帮扶产业项目文件精神,结合魏长林家庭实际,发展牦牛养殖,按照“先投后补”的方式,魏长林个人筹集3万元,购置了成年母牛6头,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近年来,群科镇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积极实施到户产业,引导和鼓励群众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养殖、运输等行业,拓宽增收渠道,提升群众“造血”功能,让到户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为鼓起自己的钱袋子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老张,我的三轮车后边需要加工焊接一下,我准备把修车的工具箱放在上面,你能帮我按尺寸焊接上吗?”
“可以啊,不过你要稍等一会儿,我现在手里还有一点活没干完呢,再有十几分钟就焊完了。”
……
这是群科镇东风村电焊切割铺老板张生华和顾客之间的对话。张生华一直独自生活,还患有耳疾,仅靠电焊铺的收入生活,自党委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了到户产业项目,给张生华购买了一台高功率的电焊机,如今电焊工作的效率明显提高了不少,来往的顾客也络绎不绝,短短几周,张生华小小的电焊切割铺收入也比往常增加了不少,焊出了“致富火花”。
在特色到户产业的助力下,不仅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还持续加强了特色产业建设、不断创新了致富途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群科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绘就出了一幅富民兴村的美好图景。
如今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群科镇像张生华和魏长林一样通过到户产业过上好日子的村民共有41户,这仅仅是支持困难群众稳定增收的一个缩影,目前通过实施到户产业促进群众增收16.2万元,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构筑了全方位防返贫屏障。“今后,群科镇将继续宣传引导、走访调查,将产业送到农户家中,激发农户内生动力,为农户增收提供技术等服务,使村民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到户产业实施的队伍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多财富。”群科镇党委书记范小军说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06: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