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最简单的动作在这里最危险
本报记者 于 慧
来到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比其他科室安静冷清,时不时响起的“××号床呼叫”的提示音,成为这里最常听见的声音。
“50床又难受了,我去看一下。”说完,护士王慧推着送药车就急匆匆赶去病房。
在这里,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是距离艾滋病病毒最近的人。病床上的艾滋病患者,因为身体免疫系统受损,正痛苦地面对着各种不良反应,有的患者碍于面子,即便住院很久,也难以向家人朋友启齿,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对于这样的患者,王慧和同事就成了他们的“临时家人”,帮着买东西、取外卖……已经成了常事儿,有的时候,患者家属因为不了解艾滋病,也会产生许多恐惧和偏见,即便来到病房,也会远远看一眼就离开。当患者家属离开后,王慧和同事还要变身“心理医生”,尽力去开导和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他们能一直用好心态来配合治疗。时间长了,传染科的医护人员也成了患者的“朋友”或“家人”,甚至有时候是他们“唯一的支柱”。
“抽血、打点滴这样最平常简单的动作,也要面临极大的危险。”王慧告诉记者,有的时候,赶上患者用药反应严重,处于无意识状态,吃药、打针也成了难事儿。12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她每天都需要面对艾滋病患者,当患者出现躁狂的时候经常不认人,点滴刚刚扎好就被患者拽掉,如果稍不注意,扎针取针的时候就可能发生“职业暴露”。“面对意外被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随时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王慧说,虽然工作的危险时刻存在,但看到患者能健康出院的时候,内心的喜悦还是会冲淡一切。
“刚开始时,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说起初次接触艾滋病患者的时候,王慧笑了。她也曾经历过恐惧,那时她不止一次想象:艾滋病人是什么样子?我该怎样面对他们?在王慧的记忆里,有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一直莫名其妙地发烧,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只有一双眼睛在转动,好像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眼睛上。王慧说,当她看到这双眼睛的瞬间,她的恐惧消失了。她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个病人,他需要我,与以往我们抢救的任何一位患者没什么区别。”一连几个月,她与同事按部就班地配合医生工作,给小伙子吸痰、清除疮口、输液,直到他顺利出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5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