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勿让“阴谋论”带来二次伤害
顾杰
顾杰
10月4日,一名4岁半女童在上海南汇新城海滩失联,这几天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大家纷纷表达关心、忧心的同时,一些网友开始猜测、演绎甚至编造各种阴谋论,给家属“扣帽子”,还有人言之凿凿地说:这位父亲其实是继父,女孩已被丢过几次。
对此,相关部门已经回应:走失女童一家系原生家庭,也不存在曾丢过该女童的情况。社交媒体平台也对个别用户传播不实信息、对当事人亲属发布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极端言论进行了处置。但即便如此,一些网友的阴谋论还是没有停下的意思。那些不容置疑的语气,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错杀亦不足惜”的感觉。
部分网友的诛心之论,我看着很熟悉。四年前,我去杭州采访淳安女童失踪案时,网友对女童的家人也多有指责谩骂,不乏各种阴谋论。尽管事后这些猜测被证明子虚乌有,但网络暴力和谣言对当事家庭的伤害已经发生,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消退。反观当初恶语相向的键盘侠们,吃干榨尽后即可甩手离去,继续奔向下一个热点开启群嘲,又能赚一波流量,真是太“划算”的买卖。
当然,也有理性的声音。有网友就说,事情已经发生,不清楚真相的人别阴谋论,父母也很难过。还有人指出,那些攻击家属的人并不是心疼小女孩,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罢了。但这些理性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海量的情绪里。
这似乎是当下互联网的困境。这几年,网络空间的极端情绪化表达并不少,毫无依据地把单一事件妖魔化、扩大化、夸张化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现象。
其实,大部分网友表达担忧和气愤是出于朴素的共情心理,并无恶意。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也为人父母,对此事有强烈的同情,对当事父亲有所指责,甚至感到愤慨,属人之常情,是应当被理解的。但这种情绪如果被一味放大,甚至因此生出很多没有依据的猜测和阴谋论,那就变了味,不仅容易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且无助于事件的解决。
还有人说,如果是自己在现场,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我看来,这是后见之明,是事后人人都能说上几句的漂亮话。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意外了。意外之所以叫意外,就因为它是小概率事件,这不是处处小心就能完全避免的。谁又可以拍胸脯保证自己的一生中能阻止任何意外发生呢?
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从全世界来看,关于儿童的意外事故有一定发生比例,并不能百分百杜绝。调查显示,在中国,溺水是导致1—14岁青少年儿童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严重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安全。
当然,面对意外,我们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其中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包括监护方式的合理性、各种意外风险的成因等。但在此刻,说再多也都是后见之明,特别是对于这位当事父亲来说,我相信没有人比他更悲伤、更痛苦、更悔恨了,也没有人比他反思得更多了。最痛苦的肯定是家长,不是网线另一端的人。
说这些,不是为家长开脱,家长自然有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我只是觉得,既然事件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是不要再成为冷漠的看客,不要再无端猜测和指责,更不要制造、传播各种阴谋论往他人的伤口上撒盐。
于情于理,当事人的痛苦,不需要被一遍遍提醒。这也是一种将心比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8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