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秋日的潍坊昌邑,处处涌动着民生暖意——都昌街道工人新村的老居民推开窗,见的是手绘墙、绿植带,再也不是斑驳墙面;康养中心的老人按下呼叫铃,医护人员几分钟内便赶到床前;龙泽学校的学生们放学后,在课后服务课堂上跟着老师学剪纸、练编程……昌邑,正以“小切口”做好“大民生”,将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拆解为一件件触手可及的“舒心事”,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图景在城乡间徐徐铺展。
旧巷焕新颜:老小区从“将就住”到“品质居”
走进昌邑市都昌街道新村社区工人新村,手绘文化墙勾勒着市井生活的热闹,崭新的电动车棚里充电桩排列整齐,绿植点缀的步道上,老人们正悠闲散步——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始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职工宿舍楼聚集地,墙体斑驳、停车混乱、设施老化是曾经的“标签”。
“通过改造,现在住着太舒服了,感觉小区焕发了新机!”68岁的居民王维利站在自家楼下,指着墙上的壁画和规范摆放的垃圾桶,语气里满是满足,“破窗户换了新的,电动车有了专门的充电棚,以前乱停的车辆也归置得整整齐齐,下楼遛弯都觉得心里敞亮。”
王维利的感受,是昌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邑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不仅修复墙体、更换管网等“硬件”,更注重加装充电桩、打造文化墙等“软件”提升,让老旧小区实现“内外兼修”的蜕变。
立足中心城区老旧房屋密集的实际,昌邑市还创新“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群众受益”的工作举措,积极推动旧房“焕新”行动,通过发布实施方案、挂牌成立推广中心、打造旧房“焕新”样板间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形成旧房“焕新”的价值认同,推动“旧房子”焕发“新活力”“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以前总觉得老房子凑合着住就行,现在才知道‘旧貌换新颜’可以这么快、这么好!”在汇源开发小区的老房翻新试点样板房,居民王女士参观样板房后赞叹不已。
让更多“老破小”实现从“将就住”到“品质居”的跨越,正是昌邑市为民情怀的体现。2025年以来,昌邑市积极顺应群众期盼,聚焦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人居环境品质,统筹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原汽车站、原灌溉所、辛二等片区建设,城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回迁区13座单体全部封顶。一个个热火朝天的景象,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城市变化,也记录着昌邑日新月异的铿锵步伐。
校园添新力:好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初中历史课堂,我是你们的新历史老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启一段奇妙的历史之旅。”9月的第一堂课上,昌邑市龙泽学校新入职教师张欣雨,正用生动的方式给学生们上课。张欣雨是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今年通过昌邑市教师招聘来到龙泽学校,成为该校近三年引进的第10余名优秀师范生之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以“引才、育才、用才”的组合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五年,先后有1名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入选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2人荣获齐鲁名校长、3人荣获齐鲁名师,2人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60余人荣获潍坊市最美教师、潍坊市优秀教师、潍坊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潍坊市学科育人能手等市级荣誉称号,3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课题获国家、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或结题。
“不仅要‘引得来’,更要‘均衡化’。”昌邑市教体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马骁介绍,昌邑市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近两年304名教师实现跨校竞聘,16名优秀后备干部被聘任为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同时,推行“一键入学”新模式,累计服务学生7.4万余人次;开设课后服务课程700余门,惠及5万余名学生;近三年落实资助资金2500余万元,帮助2.5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昌邑用一个个暖心举措,让教育的温度传递到每个家庭。
康养有新招:医养服务从“有保障”到“更安心”
“这里既能养老,又能看病,孩子在外工作也放心了。”9月1日,黄元御康养中心试运营当天,68岁的昌邑市民张大爷在女儿陪同下参观后,当即决定入住。这座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康养中心,设有316张养老与医疗床位,从中医治疗室、康复治疗室到CT、彩超等先进设备,再到24小时医护响应机制,实现了“医”与“养”的无缝衔接。
“我们就是要让老人‘小病不出中心,大病有绿色通道’。”昌邑市中医院副院长匙明建介绍,康养中心门诊区设康复科、中医科、安宁疗护科等科室,医疗区配备专业医护团队,能及时应对老人突发健康问题。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昌邑在“医养结合”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不仅是养老,在日常就医上,昌邑市也着力打通“堵点”。当地二级公立医院全部实现门诊线上预约,预约时段精准到20分钟以内;依托“鲁云影像”平台,患者在任何一家二级医院做的影像检查,其他医院都能调阅,不用重复拍片;47万份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健康档案”小程序开放,居民随时能查看自己的健康数据。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昌邑市还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上级医院的30多位专家建立合作,提前通过公众号发布坐诊信息;选派13名二级医院专家对口支援乡镇医院,在10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名医基层工作站”,实现镇、街、社区全覆盖,220处村卫生室完成改造提升,“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的医疗格局正逐步形成。今年以来,昌邑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普及健康知识,发放明白纸2万余份,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以前看专家要跑潍坊、济南,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太方便了。”都昌街道居民赵大妈满意地说。
就业有保障:民生饭碗从“有着落”到“有品质”
“原本担心找家乡工作难,没想到很快就如愿了!”南京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丽红,曾因学校招聘会多是江浙企业犯愁,好在昌邑市人社局“大学生就业一件事”服务帮她解了围——在工作人员对接下,她很快找到企业行政岗位,实习期工资5000元,“太惊喜了,我很满意”,周丽红笑着说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昌邑市精准落实稳就业政策,以“硬核”举措守住群众“饭碗”:城镇新增就业420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37人、困难人员就业264人,大学生就业“一件事”入选潍坊市政务服务领域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人才用工的经验做法被《中国劳动保障报》《山东政务信息》刊发。
在守住就业底线的同时,昌邑市更用心兜牢民生“安全网”。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358人,实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833万元;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率达80%以上;打造“1234”劳动关系治理新模式,让群众就业更安心、生活更踏实、保障更可靠。
如今,漫步昌城,老旧小区的砖墙添了新颜,校园课堂来了新师,康养中心多了暖意,求职青年找到了方向——昌邑的民生答卷,从来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写在群众脸上的笑容里、藏在日常的便利中。以“百姓心”为心,把“大事”做细、把“小事”做实,昌邑市用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让全年龄段的民生需求有了回应,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感,真正融进了每一位昌邑人的衣食住行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8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