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劳模、青岛工匠——孙克正
责任和担当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磊
通讯员宋清晨
孙克正先后荣获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劳模、“十大工匠”、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优秀员工、班组长,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优秀专家人才等荣誉,2022年,孙克正又获评青岛工匠……
纵观孙克正五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可以清楚看到渐进式的厚积薄发,而非一蹴而就的华丽突变。因为热爱,所以热情始终如一,因为有热情,责任和担当成为一种“条件反射”,逐渐成长为有着卓越“工匠精神”的创新达人、技术“大拿”,也让他的人生之树基业长青。
小试牛刀初绽锋芒
从业32年,孙克正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长性,有韧性,有黏性。年岁并进,硕果累累。半甲子的时光,从开始的懵懂少年到后来的中年大叔,再到现在的老年大叔,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成长和积淀。而持续成长,人生长青的催化剂,叫责任心。
他说:“人是慢慢成长的,对工作,要有热情,有爱好,有责任心。因为有心,见不得被外国人‘卡脖子’,见不得自己人因为技术落后吃苦受累,更不愿自己投身其中的电力事业‘屈居人后’。”
1991年的一天,一件小事深深刺痛了孙克正年轻的心。那时,他正在变电站值班,风云突变,市东变电站的一条线路跳闸了。按规定,值班员只有得到调度中心的命令,才能重新送电。受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电话怎么都打不通。情急之下,值班员蹬上“二八大杠”便往调度所赶,十几公里的路程用了40多分钟,气喘吁吁跑上三楼,得到送电命令后,又马不停蹄往回赶……就这样,本来3分钟能解决的事情,硬生生延误了2个小时。
而这,绝不是个案,因为通讯不畅带来的不便和造成的损失,经常上演。自此,无线电专业出身的孙克正,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改变现状。稍有闲暇,他便如饥似渴学习前沿通讯技术,了解公司设备,借鉴行业先锋的理论经验,为实现理想积蓄能量。
两年后,公司行政通讯引进了爱立信数字交换系统,该系统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缺点是价格太高。公司想再上一套调度通讯系统,但60多万的价格难以承受。
“两套系统本身就有相似之处,能不能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改装成调度通讯系统呢?”一个大胆的构想浮现在孙克正脑海里,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这些年的不懈积累,他废寝忘食,研究透了每一个零部件,经常忙着忙着天就亮了……最终实现了行政、调度二合一交换功能,该功能可以满足调度通讯所有要求,并让公司的无线、载波、对讲机都实现互通。此举让公司的通信水平一跃站上全省高地,而总花费不足万元,这套设备部分功能至今还在使用中。
初试锋芒,革新成功,巨大的正反馈让孙克正备受鼓舞,在创新实干的道路上愈战愈勇,一发不可收拾。
厚积薄发大显身手
他常说:“人是慢慢成长的,专业上,责任心上逐渐成熟。过程要努力要专注,干事要有担当。一开始也许做得不够好,做多少年,会做出点成绩。”
时间来到1996年,风华正茂的孙克正已经是公司的技术骨干,通讯“大拿”,陆续攻克数个技术难点,让公司的行政通讯和电力调度通讯都得到了彻底提升。他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把目光投向正在进行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
变电站要实现自动化改造,首先要解决数据传输问题,而即墨东部因为有山区阻挡,信号微弱,成为“传输难”的重灾区。孙克正经过几周的实地考察,明确了解决方案:想办法将信号中继放大。如何做出一个能够放大信号的东西,成为当务之急。经过一个多月,反复十几次实验,一个投资仅300元的“转发控制器”面世,它可以有效收集铁塔信号,二次发射出去,于是,整个东部地区的通讯问题迎刃而解。“小发明”展现“大威力”。
这一年,为了进一步提升通讯水平,公司又引进五信道800MHz无线集群系统,其射频功率放大器为美国原装进口,设备一经投运,成效显著,一些沉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然而,后期高昂的维修费用令人始料未及,一次需要六七千元,按照每年3~4次的维护频率,长年累月下来,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购买原装零件,则需要四五万。按孙克正的想法,这笔钱应该想办法省下来,不能被外国“卡脖子”。于是,他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针对频发的故障查找原因和规律,经过认真分析、测试,发现是功放电路的缺陷,孙克正将其激励电路进行了改进,再用频谱仪进行严格调试,经过一次次实验,终于成功了,故障彻底消失。经过孙克正改进的设备至今一直运行正常,再也没出过故障。仅这一项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3万多元,而且系统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使用寿命延长2~3倍。
对于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孙克正秉持“学习—消化—再创新”的思路,虚心学习,大胆改造。先进不等于完美,进口不等于完全匹配,只有经过本土化的磨合,变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工匠精神年岁并进
发明创造从来不是一朝一夕,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大量的一线实践,更需要持续跟进,反复打磨,不放过每一处细节,尝试每一种可能。国网青岛市即墨区供电公司的第一个专利发明,就出自孙克正之手。
2000年左右,作为通信班班长,他最头疼的就是打雷,那时刚好处在电网转型时期,从机械类保护装置转换成微电子技术保护装置,后者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抗干扰雷击效果并不好。每次打雷过后都有大量设备损坏,给电力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相关人员要花大气力、大代价,耗费很长时间进行维修、修护。有人慨叹:这是天灾,无人能免。而孙克正却发誓,人定胜天。
他带领班组成员,用了大半年,改了三四个版本,做出初代防雷击装置,又用了两年多持续改进。最终,使公司电力设施遭雷击损害下降90%多,有效保证了公司电子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这一发明在国网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许多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借鉴。该成果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这仅是孙克正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之一。
孙克正总说自己不是高精尖人才,只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这背后的源动力就是责任心。责任心驱使他“眼里容不下问题”,不能眼看着坏了就坏了,一定要一一攻克。
兢兢业业老黄牛热心助人传帮带
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孙克正,“创新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是他最醒目的标签,一个岗位兢兢业业几十年,放眼整个公司,也是凤毛麟角,真正把一专多能发挥到了极致。他也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带领着整个集体进步,多年来,培养了很多优秀新人,充实到各个重要岗位上。
他的发明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公司,对基层单位的各种困难,他也会开动脑筋,帮助解决。比如,为了防止电缆盗割,原先需要基层单位增派大量人手,反复巡逻,代价巨大。孙克正发明了一种传感器,安装在电缆盖板上,只要有人翻动盖板,便会自动报警,高效便捷,解放了人力,使得盗割案件大幅下降。针对变电站某些部位发热,需要频繁派人测温的现象,孙克正又发明了温度传输装置,一部智能手机,一款APP,实时监控,再无后顾之忧。
看似专业之外的延伸,实则都是孙克正“创新精神”和“老黄牛精神”的体现,如今,因为有这样一位创新达人,省公司的许多数字化创新应用,都放到即墨公司进行试点,孙克正的存在本身,就是保障。
三岁看老专业点亮生活
孙克正从小就对无线电充满好奇,初中能拆卸半导体收音机,高中能修理电视机。所以,他遵从兴趣和本心,大学报考了无线电专业。学成归来后,他不仅将专业知识运用在工作中,还发挥到了生活中,让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活,多姿多彩。
他仅用几个周末,自己动手制作出一套媲美万元音响的设备,吸引了左邻右舍;女儿喜欢卡拉OK,孙克正潜心研究了一下,就自己制作了一台数字混响的K歌设备,他的家成了朋友们最爱去的乐园,女儿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歌星”……
一次,孙克正的一位朋友花了好几万元买了一套高档音响,却调不出声音,请孙克正帮忙。孙克正一看东西就笑了:每一样都是最贵的,搭配在一起很多功能却没有用,白花很多冤枉钱,在孙克正的改良下,这套高档音响才响起来。这位朋友第一次知道: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钱并不是万能的。
孙克正的家更是个创新工作室,亲手设计制作的电子防盗报警门,亲自改良的手机遥控式灯、窗帘、热水器、厨房家电,让爱人和孩子赞不绝口……
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大概率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严谨而不失活泼,理性而不失温度;热爱本身,让人生充满无数可能性,更让人生之树,基业长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05: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