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辽宁虎山,一座古老的城墙自海岸线延伸至海上,足足突出了七丈有余。远远看去,这段突出的城墙更像是一座伫立在海岸线上的高台,似乎在等人垂钓。
然而从城墙向西望去,“高台”连接着蜿蜒无尽的城墙,仿佛一条巨龙一般自东海而出,横卧于崇山峻岭之上。这就是万里长城东部的起点,被人们称之为“老龙头”。
那么为何万里长城会突出这么一段?这是谁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长城也有传承
“长城”一词最先出现在青铜器和竹简上,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会诞生如此宏伟的建筑,与民族纷争有着巨大的联系。
古华夏民族时期,周围仍有许多以部落形式存在的少数民族,例如东夷、北狄、南蛮和西戎等。
西周灭国后,诸侯拥立太子建立东州,此时的周王室权力减弱,诸侯国慢慢壮大,进入春秋时期。此时诸侯的强大,致使中原附近的少数民族或依附、或融合,与古华夏民族渐为一体。
然而当中原周边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互相征伐融合。这些北方民族逐渐演变成了月氏、东胡和匈奴三大部落。于是,中原各国抵御北方游牧文明的历史拉开帷幕。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占据广阔的肥沃平原,尤其北方游牧民族一直盯着这块肥肉不放善于骑马,为了抵御入侵,位于北边的诸侯国例如燕国、秦国等,都建筑高墙以防备游牧民族的入侵。
到了战国时期,不仅与外族交界处修建城墙,也有为了防备其他诸侯国筑起城墙的例子。
秦统一六国之后,内部逐渐安定,唯一的风险就是北方的匈奴政权。秦始皇连接曾经北方诸国的长城,这才有了“万里长城”的雏形。
这个时候的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宏伟异常。故而长城更像是一种传承,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未雨绸缪的精神传承。
可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也没有出现延申至海中的“老龙头”。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其实是明朝时期在古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缮的“明长城”。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明朝要修建“老龙头”呢?又是谁提出修建的呢?
农耕文明的最大隐患
我国自古以来都以农耕文明为主题,优势在于生产稳定,同时利于财富的积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劣势在于极其依赖天气,一旦影响收成,且存粮不够的情况下,国家和百姓就会面对危机。
游牧文明也会存在被天气影响的情况,只是对于畜牧来说,他们不需要付出许多劳动力,并掌握着大量的马匹。这就为游牧文明掠夺生存资源提供了便利。
农耕文明有仓储,应对极端天气有一定的避险手段。同时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就算北方遭遇极端天气,南方依然能够提供粮食。而游牧文明本身就身处更北方,所以除了掠夺,并没有更好的生存办法。
因此,整个华夏文明,在近代以前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斗争史。
明朝时期,总共遇到自然灾害千余次,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小冰河时期。最严重的时候,就连广东潮州都出现过连年大雪,可见天气之寒冷。明朝都这么困难,更何况东北以渔猎为生的满人。
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齐备。为了防备满人的进攻,朝廷将东南抗倭的著名将领戚继光调往北方,守卫大明最关键的屏障——山海关。
在明初开国将领徐达的奠基下,明长城已初具规模,本来对于防范满人绰绰有余,可坏就坏在了天气上。
隆冬的严寒导致海水迅速结冰,且冻得十分牢固。汪洋大海转而变成一片雪原,只要满人骑兵绕道而行,就能从海上绕过长城,直入山海关腹地。
发现这个漏洞以后,山海关将士大惊失色,急忙上报朝廷。朝廷自然如临大敌,可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个时候,戚继光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提出讲长城扩建至海上,以防备满人的偷袭。
这个办法在现在看来完全可行,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似乎是个天方夜谭。
秦朝时期的古城墙以夯土构建而成,也就是说用棍子和稻草做分隔,然后一层一层填充土石,然后再一遍一遍夯实加固。这种做法既便捷,又节约人力物力。
可明朝时期就不一样了,满人有秦朝时期匈奴人没有的投石器等攻城器械,甚至还有火炮作为辅助手段。夯土墙基本上无法抵御这些先进器械的攻击。
明初时为了抵御蒙古人,明朝长城在夯土的基础上,以垒石为框架,加大了夯土的承重能力。同时又在外部叠加墙砖,化解敌人攻城器械的第一波冲击力。
这么做确实很有效,致使蒙古人除了明朝皇帝不作死外(土木堡之变),基本上很难跨越长城。然而这种优化过的方式完全不适合在海上修建城墙,毕竟沙滩松软,海水又有腐蚀性,垒石夯土根本无法稳固。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戚继光看到了山海关周围连绵不断的山脉,灵机一动就地取材,以大块大块的巨石作为地基,一点一点构建海上城墙。
好在天气寒冷,运送巨石的过程中士兵和民夫可以一边泼水,一边利用圆木滚动运输,大大减轻了修建压力。就这样,万里长城的“老龙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顺利完工。
今天这座海上城墙依然伫立在虎山的海面上,即便过了几百年,仍旧屹立不倒。戚继光的高瞻远瞩实在令人佩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4 14: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