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八大家七大户,见证明清归德府城兴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8 07:5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商丘日报

商丘古城,在明清时期为归德府城,先后出现了八大家七大户。众多的明清时期大家大户四合院,是商丘古城的一大建筑特色,见证了归德府城的明清历史、荣辱兴衰。

明末清初至今,在商丘民间一直流传有“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谚语,这说的就是商丘古城的“八大家”。“八大家”,都是指商丘古城明末清初之际的名宦高官之家及其后裔。

“八大家”都有代表人物:沈是指以翰林院编修、万历皇帝的老师、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沈鲤“沈阁老”为代表的沈家;宋是指以山东道监察御史,陕西、应天、山西巡按,顺天府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保定巡抚、南京户部右侍郎、北转左总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宋纁为代表的宋家;侯是指以太常寺卿侯执蒲及其子户部尚书侯恂为代表的侯家;叶是指以陕西右参议、山西按察使、辽东经略叶廷桂为代表的叶家;余是指以中书舍人、御史、南京兵部尚书余珹为代表的余家;刘是指以归德卫千户、诰授昭勇将军、四代世袭的刘显为代表的刘家;高是指以山海关总兵高第及归德首富高钦天、后起的“翠花高家”为代表的高家;杨是指以辽东经略杨镐为代表的杨家。

“八大家”中,高家是以经商发家,宋家、高家在清朝仍旧做官以外,其余六家都在明朝为官,明朝灭亡后,他们失去了政治靠山和经济来源,他们不做清朝的官,只有避居乡下,以耕读为生。

以沈、宋、侯为代表的“八大家”的建筑表现了明清时期官宦之家深宅大院的幽深气势,无不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商丘古城里一直还保留有侯氏故居、明侍郎叶廷桂宅等多处文物古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震归德府的“八大家”逐步由繁华、喧嚣归于沉寂,但古城的兴盛并未停歇,随之而起“七大户”又粉墨登场。

关于“七大户”,民间有“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胡蔡陈”之说。曾经的“七大户”在清代至民国的商丘古城烜赫一时。

关于“七大户”,是说的清朝时商丘古城的“七大户”人家,也各有代表人物。陈,是指以侯方域的入赘女婿陈宗石为代表的陈家,陈宗石之子陈履中、陈履平皆当过御史,陈履中的孙子陈崇本入翰林院改庶吉士,陈履平之后三代陈濂、四代陈皋、五代陈焯、六代陈坛祖孙四代四翰林。陈家共出过四代五翰林,“四世词馆”翰林家,其住处在古城东门里往北。宋,是指以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宋权及其子吏部尚书宋荦为代表的宋家,其住处在古城西门里往南。柴,是指以柴小人子为代表的柴家,其住处在南门里。孟,是指以举人孟广瀛为代表的孟家,其住处在北门里。穆,是指以富甲一方的穆炳坛为代表的穆家,其住处在大隅首往东路南。胡,是指以胡小桃为代表的胡家,其住处在南门里。蔡,是以进士蔡同春为代表的蔡家,其住处在北门里。

这七大户都是清朝时期商丘重要、有名望的家族。

陈家大院即陈宗石故居,为清代八大户之一的陈氏宅院,规模宏大,坐落在古城小隅首东二街路南,经修复后对外开放,是古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占地约2万平方米,现遗存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小隅首东二街路南、路北原都有陈氏住宅。故居整体建筑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现存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

穆氏四合院便是七大户之一穆氏故居。穆氏即穆炳坛家,有田百顷。穆氏四合院原有房舍80余间,是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坐北面南的清代建筑群,现存四合院是中宅院和楼院,共31间,是一处典型的豫东四合院建筑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故城、秦汉睢阳城、明弘治十五年前归德府旧城和现归德府城的地层关系,证明在现存的归德府城附近,上下叠压着数座城。数座城叠压,基址2000多年不移,验证了张光直先生的观点:“不同
2024-03-27 06:42:00
...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春,沈鲤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归德府城。一日,独自出外散步,遇一流浪女子饿晕街头,便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救至家中,命家人取饭菜与她食用。饭毕,阁老问起女子,才知
2024-05-10 00:59:00
...为“商圣”。1997年9月,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今商丘归德府城下发现了宋国都城遗址,被深埋于地下,平面呈圆角近平行四边形
2023-10-18 02:33:00
【田氏文化】田氏先祠与御祭坟成为商丘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祝贺归德田氏先祠与御祭坟并肩进入商丘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田氏文化】网络平台消息:归德田氏先祠(田氏先祠)与御祭坟(田珍墓)于2023年4月20日,被商丘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
2023-04-22 16:13:00
河南省的豫北、豫南、豫中、豫西、豫东是如何划分的
...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北宋时应天府南京城、元朝时归德府城、明朝时归德府城。由于黄河下游历史上经常漫、溢、决口、改道,商丘古城后七座基本在同一位置,现存的明朝古城下面有宋国、汉朝
2024-03-24 17:06:00
历史变迁中的三个‘南京’城市与它们的故事
...出一份宁静和记忆。 再说商丘,这座城市见证了南宋的兴衰。赵构成为皇帝后,商丘被短暂地称为南京。然而,不久之后金兵南下,宋高宗逃亡,南京再度沦陷。这个城市成为赵构登基的地方,
2024-05-02 16:21:00
...了不少。北京大名府北京大名府又称大名府故城、旧大名府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1-8公里处,现是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遗址。以大街、鱼营(即原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东
2023-03-14 11:47:00
...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应天府降为归德府,是归德府设置之始。元代继为归德府治。归德府治所为睢阳县。明初降府为州,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始置商丘县
2024-04-02 08:02:00
...口泛滥,民不聊生。沈鲤为民请命,修筑两道大堤。据《归德府志》刘榛记载:“中州水患最甚者莫如黄河,每逢秋夏水发,城郭漂没,民鲜定居。”沈鲤为民请命,奏明圣上,先后奉旨修筑了两道
2023-02-25 16: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