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5月1日讯五一假期,当旅客们踏上温馨旅程时,一群输电运检员工正穿山越岭,他们以“铁脚板+科技翼”双线护航,为京沪高铁的“电力动脉”筑起流动的安全屏障。
“山路不好走,跟紧我,注意脚下安全。”在位于济宁市曲阜市防山镇的220千伏儒红线42——43号线下,荆棘丛生的山道上,国网济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检班长仵宗生一边小心翼翼地往山上走,边提醒同事宋大为。近30度的高温,安全帽下,脸上冒出了汗珠,磨损的鞋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他们来到山腰的铁塔下,熟练掏出高倍望远镜,向上扫过30米高空的绝缘子串。低头查看塔体,发现有螺丝松动,两人立即拿出扳手紧固,扳手与螺母碰撞得脆响,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清晰。
手抚摸着熟悉的塔基,望着这条连接220千伏红星变电站与京沪高铁曲阜王庄牵引站的重要供电线路,今年57岁的仵宗生很是感慨。“京沪高铁运行以来,济宁境内的一条条保电线路,我们经常是白天走,晚上走,这一走就是10多年。虽然辛苦,不能陪伴家人,但看到高铁安全驶过,旅客们平安出行,心里很是欣慰。”
如今的巡检早已不是单靠双脚的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国网济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还综合运用红外测温、声学成像、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相关线路开展精细化巡视,为高铁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无人机已展放!准备起飞,目标红铁线14号塔。”“目标红铁线14号塔确认,可以起飞,接近后悬停!”220千伏红铁线14号塔下,国网济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五级职员杨鹏正和输电运检专责刘元旭利用无人机对铁塔进行精细化巡检。
“现在进行的是无人机自适应巡检。这项技术就像给无人机装上‘智慧大脑’,能自动识别杆塔部件、避开障碍物,并根据环境调整摄像头,精准捕捉设备细节。”杨鹏介绍说。通过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发现螺栓松动、绝缘子破损等电力设备存在的隐患,以往几天的工作,现在仅需几小时就能完成。
夕阳给铁塔镀上金边时,仵宗生翻开笔记本,用笔认真记录当天的巡检数据。纸页上,巡检日志密密麻麻,字迹从青涩到苍劲,如同脚下那条被千万次踏过的山路,在时光里磨出温润的光泽——那是劳动者的勋章,更是照亮旅途的灯塔。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科技赋能坚守,让每一趟奔向团圆的旅程,都踏在稳稳的“电力基石”上。(通讯员 李军 亓孝武)
责任编辑:徐景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2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