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石虎兵
学生拆“惊喜礼物”,拆出《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把《西游记》经典故事情节“三打白骨精”搬上顶刊封面是一种什么体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石虎兵的回答是:“‘皮’一下很开心!”
不久前,石虎兵与课题组副教授马学磊等人在《癌细胞》发表封面研究论文,阐明了从原发灶肿瘤脱落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新机制。他们脑洞大开,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演绎了这一复杂机制,插图登上当期封面。
石虎兵告诉《中国科学报》,偶尔“皮”一下是他为课题组解压的一种方式。“毕竟科研很辛苦,科研之外的生活要轻松一些。”
石虎兵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从读大学到拿到教职,花了整整20年。20年里取得过“触动灵魂”的成就,也曾因调整研究方向导致“科研产出断崖式下跌归零”。他一路走来,学会了朝着目标前进的同时“能欣赏沿途风景”,并最终成为了今天这个“当老师的风格是嘻嘻哈哈”,用豁达的态度对待科研、生活的科学家。
科研版“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内核跟石虎兵他们的科研有什么关系?
原来,白骨精指代的是CTCs,孙悟空就是能够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NKs),唐僧是不明就里的“血小板”,猪八戒则是稀里糊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
石虎兵为该研究撰写的文案是这样的——白骨精(CTCs)伪装成美女从白骨洞(胰腺)中出来为害人间(转移到肝脏),被孙悟空(NKs)识破,并尝试将其杀死。这时,白骨精装得楚楚可怜,唤起唐僧(血小板)的悲悯之心保护她,猪八戒(HLA-E)被唐僧误导,阻碍孙悟空降妖除魔……
“这个‘脑洞’是马学磊最先想到的,这幅画也是出自我们课题组学生之手。我们在创作这张图时非常欢乐。”石虎兵说,学生穿上白大褂可以做科研苦行僧,脱掉白大褂个个都是才艺青年。
石虎兵说:“我不希望研究成果最终变成保险箱里的藏品、书架上的知识,我更愿意让大家了解我们做出了什么新东西,如果有幸转化成产品造福人类就更好了。”
这种说法听似“起高调”,不过在石虎兵科研生涯早期,他的一项研究成果真的被转化成了产品,造福了人类。这就要从他在攻读博士后期间发在《自然》的论文讲起。
烙熟一张科研“大饼”
2007年,石虎兵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博士后。刚进组,合作导师Roger S. Lo和Antoni Ribas教授就给他画了一张“大饼”——研究黑色素瘤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耐药性机制。当时,他们实验室刚开始这类靶向分子药物的临床试验。
导师信心满满地告诉石虎兵:“这个药肯定有效,但是根据以往经验,这种靶向治疗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你去做耐药性机制研究,等一期临床试验结束的时候病人也陆续要耐药了,你的成果可以直接指导他们后续的临床治疗。”
虽然觉得像“画饼”,但石虎兵还是欣然领命。没想到,他还真做出了名堂。
他在耐药性研究中发现一个新的突变,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与肿瘤原来的突变共存,但在耐药条件下二者可以共存。也就是说,原来的靶向治疗,治着治着出现了一个新靶标。
这个发现突破了理论认知,同时找到了病人通过靶向分子药物治疗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他们乘胜追击,找到了一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石虎兵记得有位职业是电气工程师的患者,听懂了他们对新方案用药机制的解释,马上同意接受“双靶”用药治疗,成为第一位尝试该疗法的患者。
结果非常给力,治疗几周后,患者肿瘤越来越小,最后“几乎消失了”。
“我第一次用科研成果直接帮助一位患者,那种成就感真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感动。”石虎兵回忆说。
后来,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GSK)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开启了一项双靶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比单靶治疗,双靶治疗能够大幅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临床上的成功,直接改写了黑色素瘤治疗的北美医师指南(NCCN)。如今,这种双靶治疗手段已成为主流,帮助更多人延长了生命。
2014年,石虎兵在回国前夕,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前述患者的女儿。信中写到,她的父亲刚刚过世了,她非常感谢他们当时用最新的治疗手段延长了父亲的生命,让其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和亲友相伴。
“这就是我博士后时发表的《自然》论文背后的故事,它让我真切地感到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石虎兵说,“我当时觉得,这就是我下半辈子想做的、有用的科研。”
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他准备在博士后出站后回国,通过科研让更多国人受益。
一段“产生自我怀疑”的人生
回国做科研,石虎兵想去一个能够得到强有力临床支撑的院校,或者一所重视科研、重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入了石虎兵的视野。
石虎兵万万没想到,回国初期,迎接他的是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
首先是难以适应角色转换。在UCLA,做科研有一流的实验设施、出色的合作伙伴,可以心无旁骛专注研究。但在华西医院,石虎兵面对的是连培养细胞都要从头教起的学生、降了好几档的实验设备和要从头搭建的实验室。
更难的是,要开启全新的研究方向。黑色素瘤在美国是高发癌症,临床和研究上得到的资助非常多。但在国内,黑色素瘤只是“小众”肿瘤,很难申请经费和项目支撑。想要做出让更多国人受益的研究成果,或者再现实一点——要让实验室“活下去”,他必须调整研究方向。
于是,他重新研读新方向的文献、熟悉新的实验,还要从“新手”级别重新操练……一切要从头开始。时间一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外界的质疑还好,可怕的是他开始自我怀疑:以前取得的成绩,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运气好、导师牛?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如今自己如此无力?转念他又想:是不是自己并不适合做导师?
“要知道自我怀疑这种事以前从未发生过,而且这还是在做了导师之后。那种感觉就好像万里长路已经走了九千九百里,才突然发觉是不是走错了?这种感觉挺荒诞的。”石虎兵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实验室起步的第二年,负责管理细胞库的学生有一次忘了补充液氮,导致实验室所有细胞系几乎全军覆没。了解生物研究的都知道,这对实验室的打击是灾难性的。
“人走背字,喝凉水都塞牙。”石虎兵哈哈一笑,那段日子,他给自己灌过不少“鸡汤”。
在对抗逆境中逐渐生出乐观的态度,或许跟他小时候喜欢读《围城》有关。“钱钟书能在那样苦涩的时期写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故事,足以让人感到他的生活态度。”
石虎兵从1995年开始读本科,直到2015年才拿到教职,前后花了20年的时间。这段路对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讲,可能是漫长的、无法接受的。但在石虎兵看来,“这20年没有浪费,我不是为了最后一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很多快乐。当然我不能光用嘴说,我还身体力行示范给他们看,也让他们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体会” 。
“教人快乐”的导师
科研中,石虎兵是一位严肃的“保姆式”导师,对于低年级学生,实验设计中有几个观测点、每个板孔里多少个细胞、处理药物的浓度是多少,这些他都要讲清楚怎么做,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会认真听取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判断,并逐一分析,引导他们建立认知和逻辑系统。除了课题组每周定期开组会外,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找他探讨研究问题。
但科研之外,他是嘻嘻哈哈的“石导”,在学生面前没有架子,大家相处得非常轻松,学生们会调侃他发福的身材。石虎兵也瞅准机会反击,在一次年会活动上,他给大家准备的“惊喜礼物”是一本《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调侃他们的“散装英语”。
去年9月,实验室要拍招生宣传片。负责拍摄的学生特意嘱咐石虎兵,千万要严肃。结果,他越是想要一本正经摆拍,越是绷不住,各种笑场。后来这个宣传片出了两个版本,正经版和花絮版。
石虎兵很佩服清华大学王晓东院士—— 妥妥的“大佬”,但经常会出现在实验室“发行”的贺岁视频中,还把自己扮成扛编织袋的民工、一展歌喉的rapper(说唱歌手)……他觉得,这种实验室文化特别好。
“人们总觉得科研很严肃、很枯燥,但我觉得枯燥之余还是有很多乐趣的。”石虎兵说,他常常这样开导自己,生活既然已经如此,何不以一种“生活你能奈我何”的态度笑对人生?
石虎兵说,他愿意去做一个“教人快乐”的导师——对于科研人而言,他认为真正的快乐是发现了一个从未被认知的知识点或规律,是用研究成果帮到更多人,是推动或促进人类的进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4 0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