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西湖实验室:“从0到10”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28 06:1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西湖实验室:“从0到10”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

X射线衍射仪。

西湖实验室:“从0到10”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

西湖制药团队正在开展科研工作。

西湖实验室:“从0到10”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

扫一扫观看精彩视频

西湖实验室:“从0到10”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

西湖实验室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核心实验室负责人胡奇正在进行实验。

记者 夏佳 傅凌波/文

记者 步恩撒 童倩/摄影 视频

【实验室名片】

西湖实验室(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浙江省实验室)是2020年7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浙江省实验室。实验室以衰老及与其相关疾病研究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级生命健康创新平台和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策源地。

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一头连着科研机构,一头连着市场,中间的距离有多大?耗时十几年、投入十多亿美元,或许换来的是不足10%的成功率。

如果把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比作是“0到100”的过程。通常,“0到1”可以看作是在大学或科研机构里,产生基础科研成果的过程;“1到10”是由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出药物;“10到100”就是通过企业壮大或者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实现生产商业化,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在常规的“三步走”模式之外,有没有一种创新模式可以突破传统窠臼,把三步并作两步,将“0到1”和“1到10”有机融合,灵活转化并生成一种新型的研发生产模式——“0到10”?

近年来,西湖实验室通过科研源头创新和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探索“从0到10”的新路径,奋力拆除阻碍科研转化的那堵“篱笆墙”,加速修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快车道,打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1

探索生命科学难题

“从0到1”,源头创新是基础

“从0到1”,西湖实验室以强大的源头创新能力,构筑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100多年前,美国医生威廉·科利意外发现,一位癌症患者手术后的伤口因为感染了化脓性链球菌后,肿瘤竟然消失了!

细菌,竟然与肿瘤转移、治疗癌症有关?

100多年后的今天,在西湖实验室,我们见到了历经曲折,不懈探索,聚焦于肿瘤内细菌研究的蔡尚博士。

蔡尚曾在斯坦福大学深造,于2017年加入西湖大学,后进入西湖实验室成为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此后,他一直和团队对肿瘤内细菌进行研究。

2022年4月,这场长达5年的科研探索,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他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找到了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帮凶”——胞内菌。

“这是优化的高灵敏度荧光定量分析仪,通过它,可以在1000个肿瘤细胞中,找到仅含有的1个细菌。”蔡尚解释,这些细菌会和癌细胞一起,共同转移到远端的器官,而且会帮助肿瘤细胞在远端成活下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成功控制住这些细菌在肿瘤里的存在,将有机会降低乳腺癌恶化和转移的概率。

蔡尚的成果为研究乳腺癌打开了一扇小窗,他期待着未来继续前行。这也是整个西湖实验室共同的愿景。

年龄是生命健康最大的风险因素。成立之初,西湖实验室就将目光聚焦在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实验室团队并非研究如何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而是研究整个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的过程。

“很多生理病理的最大主导因素,最后都会归结于衰老,对衰老及其相关疾病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个课题。近年来,西湖实验室已产生了多个源头性发现,比如,施一公团队关于阿尔兹海默症重要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源头创新是实验室最大的强项,也是我们全球引进人才的初衷。”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介绍。

近年来,西湖实验室引进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基本具备海外留学或科研经验,新理念和新发现被带了回来,促使西湖实验室能够真正做到国际领先。

经过4年建设,西湖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原创论文30篇。其中,蔡尚团队阐明的肿瘤胞内菌群的功能,为理解肿瘤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施一公团队在阿尔兹海默症重要分子机制研究中做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提供了新靶点、新路径。这些源头创新成果为衰老及相关疾病后续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源头创新,是国家科技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

每年,于洪涛都要和各独立实验室的负责人谈话,要求只有一个:“把目光放得远一点,把目标定得高一些。”

“小成功可能是失败,大失败可能是成功。”如果一个研究的风险很大,但可能获得很高的成果,于洪涛便告诉他们“如果我是你,我会去做。”

2

依托双螺旋转化机制

“从0到10”,实现快速转化

科学研究如何从“书架”上的知识转化为“货架”上的商品?

“高校或科研院所做的是‘0到1’的事情,但在西湖实验室,则要从0进阶到10。通过双螺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和科创产融中心,西湖实验室打造了‘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创业孵育+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负责科研转化工作的西湖实验室副主任王廷亮介绍。

2022年9月,西湖实验室孵化的西湖制药(杭州)有限公司第一款抗新冠原创药艾普司韦,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目前,艾普司韦已在国内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正在申报上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湖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集结优势科研团队展开疫情科研攻关研究,全力推进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口服药的研发。从开始到临床试验,艾普司韦的研发全过程以超常规的速度完成,为新冠肺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

3年多的时间,艾普司韦完成从源头创新到三期临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西湖实验室科研成果“从0到10”转化的最典型案例,更是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西湖制药联合创始人胡奇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西湖实验室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核心实验室负责人。

“疫情暴发后,美国快速拿出的治疗药物,实际上是针对2003年非典开发的,但一直储备着没用上。我们研发艾普司韦,也可以说是一种储备,以应对类似新冠这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胡奇介绍,“当然,在艾普司韦基础上,我们还在不断优化,正在进行第二代、第三代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以应对不时之需。”

在支持西湖制药发展和艾普司韦研发的过程中,西湖实验室双螺旋转化机制起到了巨大作用。

所谓双螺旋转化机制,主要包括服务模块、产业赋能和金融投资三个部分。在综合服务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专业中介和供需对接服务;在产业赋能方面,通过新型产学研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和科创产融中心,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论证,并为转化选定方向;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引导西湖创新投资基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其他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DNA双螺旋结构中,存在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对应的是人才、科技、资金和产业,四种关键元素的深度融合,基础研究的创新链与转化应用的产业链无缝衔接,共同推动着科研成果快速高效转化。”王廷亮介绍,“同时,DNA双螺旋具有可复制性。我们探索转化机制的经验,可以提供给其他兄弟院校、新型研发机构,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强国。”

在一套相对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下,目前,西湖实验室已累计培育孵化17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完成融资超12亿元,总估值超80亿元。其中,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西湖欧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湖制药(杭州)有限公司入选“准独角兽”企业榜单,西湖云谷智药(杭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达到“准独角兽”企业规模……

3

以“0到10”推动“10到100”

杭州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在这里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也是杭州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目前仍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标志性成果不多、转化应用成功率低等问题。

如何推动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西湖实验室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底层逻辑: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来杭工作,从源头提升杭州的原始创新活力;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增强杭州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话语权;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4月18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首家挂牌的成果转化基地——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在紫金港科技城云创镓谷园区正式揭牌启用,这为西湖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成果转化基地为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办公场所,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屋檐下,可以让几方工作人员平时多接触与交流,在宽松的环境下,就可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布局与氛围,为“0到10”和“10到100”提供更多的机遇。

“当一项基础研究成果问世后,往往要经历三五年的学术验证,再经过两三年,药企才会跟进,链条太长。”于洪涛表示,“目前,西湖实验室有90多个独立实验室,每年筛选出三五项‘看准’的基础研究成果,跳过学术论证的等待时间,直接通过小微企业进行小体量的药物研发,就能大大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

通过“0到10”的短链条操作,“10到100”的过程也被快速推进。

“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0到10’这个环节,成功后,就把生产与销售交给龙头生物医药集团,这时各种风险已经降到最低。”王廷亮透露,“同时,龙头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企业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目前,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依然是世界性难题,需要从源头创新寻找答案。西湖实验室通过对“0到10”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的不断探索,让杭州生物医药产业一起畅想未来的模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8: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 西湖区有新动作
...长潜力的科创型企业。“我们要确保每年从海内外高校、实验室、研究院等机构中精选10家优质企业入驻中心,并提供种子轮投资、研发合同签订、新一轮融资协助、场地设备支持及技术咨询服务
2024-04-09 06:13:00
西湖区助力科技落地生“金”
...证共同体,今后将进一步链接产学研各方创新力量,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我们希望能解决科创产业面临的风险高、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等痛点,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
2023-10-10 06:36:00
...材料PiX连接上新疆棉花地“地膜”等一系列应用场景,让科研成果跑出了“加速度”。从筹建的“万事开头难”,到今年6月底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全面建成,这一路创新成果遍地开花,西湖区既
2025-07-10 06:56:00
...源地,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端转化。2025年,该区计划新增200个转化项目、200项专利产业化,技术交易额冲刺200亿元。共建服务基
2025-03-25 07:51:00
“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孵化路径全新亮相 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标杆园区
...在西湖区的落地和转化。“我们确保每年从海内外高校、实验室、研究院等机构中精选10家优质企业入驻中心,并提供种子轮投资、研发合同签订、新一轮融资协助、场地设备支持及技术咨询服务
2024-04-09 07:49:00
...细胞生物学等学科方向进一步深入合作与探索,共同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面对生命的倒计时,这位曾经的京东集团副总裁,如今的渐冻症病人蔡磊,一直在跟这种罕见病做英勇抗争。过
2024-07-15 22:08:00
...大学博士后。享受到系列人才补贴,自己也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谈及未来,杨青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希望自己能长期在杭州发展,出站后成为西湖大学的科研人员。软服务:“‘春雨计划’解
2024-05-10 07:23:00
录取比例超过20比1,全球学霸为何千里迢迢来西湖“追星”?
...力”当这群努力的青年在实验室“追星”时,西湖大学的科研成果已悄然走进现实。在2025国际生物医疗创赛中,李旭团队研发的“高维生物学+AI驱动药物发现平台”斩获创新大奖;姜汉卿
2025-08-03 08:47:00
...科研项目,杭州带着投资人、企业家进实验室找项目,为科研成果转化多做接地气的工作。以“初阳台”为名的杭州博士后科创沙龙,为博士后群体打造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创新创业大舞台。“我们期
2025-03-20 06:56: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中新经纬10月24日电 题:“十五五”时期AI+机器人融合将成产业创新主线作者 张凌燕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总经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
2025-10-24 18:04:00
豫见开放强音丨洛轴集团:持续拓展国际化进程 建设世界强企
大河网讯 “期待与更多客商积极合作,拓展国际化进程,共同建设世界强企。”10月23日,在国际产业投资合作对接活动·河南站举办期间
2025-10-24 18:57:00
“你好,顺丰快递,来送‘国补’数码产品。”10月21日,市民陈洁收到了网购的手机。这款手机享受“国补”和以旧换新后,比市场价便宜了不少
2025-10-24 08:05:00
集美加快布局新能源商用车赛道
“集链聚能 智驭未来”——2025厦门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吸引资源对接。(本组图/集美区 提供)企业展示的各类新能源商用车
2025-10-24 08:58:00
第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圆满收官
大赛组委会为一等奖项目颁奖。台下,选手们仔细聆听台上评委点评。 海外嘉宾发来视频点评本届“苏颂杯”大赛。(本组图/市科技局 提供)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李晓平 通讯员 庄佩贞)经过激烈角逐
2025-10-24 08:58:00
珍爱网受邀参与“清朗网络守护者”启动大会 筑牢网络安全坚实屏障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由政府相关部门指导,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的以“聚焦网络空间治理 护航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清朗网络守护者”启动大会在深圳正式举行
2025-10-24 08:59:00
90 载科学传承:GNC 以城市环游诠释运动营养真谛
以骑行运动为突破口,GNC加速深耕中国运动健康市场2025年10月23日,首届环贵州公园省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圆满落幕。GNC健安喜作为铂金赞助商及官方唯一指定营养补充剂品牌
2025-10-24 08:59:00
“微米”社交APP以线下实名社交破局
近日,一款名为“微米(WEMET)”的创新型社交应用正式面世,其以“地图社交+线下实体联动”为核心模式,围绕“真实、附近
2025-10-24 08:59:00
全国首例!吉大中日联谊医院成功植入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
10月22日,记者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获悉,神经外科高宇飞、张金男团队与北京智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手,在全国率先成功完成首例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的临床植入手术
2025-10-24 11:08:00
客如云AI碰碰贴“商业增长引擎”,让营销触手可及
在数字经济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当下,实体门店正面临“营销落地难、用户互动低效、场景覆盖有限”的共性挑战——传统推广依赖人工操作与分散物料
2025-10-24 11:20:00
继感知位置后!海尔空调将发布可感知呼吸的新品,可自适应送风
曾经,手动调节、躲避直吹是使用空调时的日常烦恼;如今,随着“主动感知”成为可能,空调正变得真正“懂你”。继10月21日首发可感知人体位置的海尔麦浪舒适风空调后
2025-10-24 11:22:00
“今天查,明天做”ICL晶体云柜正式落户福州普瑞眼科 高清视界无需等待
廿载耕耘,瞩目焕新!在普瑞眼科成立20周年之际,福州普瑞眼科迎来又一重大技术升级——正式启用EVOICL官方授权“云柜系统”
2025-10-24 11:29:00
厦门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场景清单发布东南网10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厦门市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场景清单发布,聚焦5类道路场景43个应用场景项目
2025-10-24 11:30:00
全球首个百亿级人类基因组基础模型Genos发布!
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探索中,我们早已能高效“读出”生命的序列,但如何从30亿碱基对中“读懂”生命奥秘,长期以来都是一项巨大挑战
2025-10-24 13:21:00
鲁网10月24日讯作为支撑信息通信网络稳定运行的“核心枢纽”,通信机房承载着海量高功耗数据设备,其温度精准控制直接关系到网络畅通与服务质量
2025-10-24 13: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