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一座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纳雨水,当其面临更大的降雨量、环境变化等问题时,城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在人们工作生活、各个行业发展需要水的时候,也能像海绵一样释放存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理念主要主张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调和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同,海绵城市强调从宏观层面规划,具有远见的视角,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并将其作为核心理念。这种模式不仅遵循自然规律,缓解生态危机,而且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相互尊重和保护的原则,力求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它倡导对传统建设模式进行改进,避免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注重生态保护。
此外,海绵城市理念倡导合理利用土地,推动工程建设的精细化和绿色化。政府鼓励各行业在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减少资源消耗,增强地面的渗透能力,促进雨水的有效渗透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二)内在根本目标在于重塑城市的水循环系统
观察当前众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可以发现水循环系统常常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水循环的中断现象。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硬化的路面虽然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阻碍了雨水的自然渗透,从而增加了潜在的安全风险。雨水原本拥有多种渗透途径,却受到城市排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循环系统受损。海绵城市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强调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地下水的自然补给,不再单纯追求快速排水,而是有效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海绵城市的框架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多角度对径流和水质进行管理,弥补了以往缺失的渗透和蓄水环节,有效地修复了受损的水循环系统。
(三)从根本上转变排水思路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实践中,重点往往放在如何快速有效地排除雨水,而对雨水的渗透、保持以及资源化利用关注不足。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主要集中在管道的简化、铺设和维护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雨水的循环再利用和减少不必要的排放。它倡导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将生态管理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融合,实现雨水的渗透、蓄留、调节和净化等多重功能。这种做法有效减少了城市表面的径流,通过全面和多层次的策略,达成诸如径流总量控制等目标,促进城市水循环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三、海绵城市设施结构
(一)透水路面
透水路面是一种具有高孔隙度的透水结构路面,它能通过不同大小的骨料和透水土工布来过滤水,类似于一种过滤装置,使雨水在落下时渗入地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广泛应用在城市各级道路、广场、停车场和人行道等硬质铺装中。按照面层材料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碎石路面、植草砖路面、粗砂路面等。
(二)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道路周边绿化空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设施,通常是在地势较低的空间,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系统对雨水进行“蓄”“渗”“净”,主要包括:生态树池、生物滞留池和雨水花园。
(三)植草沟
植草沟对收集、输送和排放雨水径流有一定的效果。它的施工和养护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容易受到场地的限制。植草沟的场地要求为:边坡坡度宜在1∶3内,纵坡坡度宜在4%以内。通过下凹式的沟渠和植物的协同作用,把水传输至下游大型海绵设施内调蓄净化,实现雨水径流的传输和净化。植草沟从下到上通常有碎石垫层、土工布、土壤层、植物层,并根据场地设计需要和雨洪管理要求,适当增加一些溢流排水系统。
(四)下凹式绿地
下凹绿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凹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并且可以用于调蓄和净化雨水的绿地,包括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广义下凹绿地的下凹深度无硬性规定。在实际的项目应用中,下凹绿地的深度应根据面积、蓄水要求、地形设计、景观效果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四、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塑,海绵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了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海绵城市通过创新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了雨水的渗透、蓄留和净化,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不仅减少了对传统水源的依赖,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生态服务和环境效益。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绿色建筑、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拓展,相信未来的城市将更加绿色、生态、宜居,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龙杰 中央民族大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1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