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农业是最大“黑马”,乡村是发展“热土”,新技术赋能新农人成新专家
“月子会所”里,农作物这样“定制”
鸟瞰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占悦
足球场大小的温室内,枝蔓缠绕,一台“变形金刚”穿梭于藤架间。这是正进行更新测试的“蔬果采摘智能机器人”。1.5米长的机械臂精巧移动,“咔嚓”声中,番茄被另一支“手”稳稳接住,放入采摘框。机器人的“神经中枢”是“胸口”高分辨率摄像机,“分辨”番茄颜色,判断是否成熟可采摘。
崇明岛上,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的农民“工程师”们,不断对农业新科技考究打磨——未来将推出高效率、全自动、24小时工作的采摘机器人,将平均采收速率从8秒/个提升到4秒/个,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农业是最大的“黑马”,乡村是发展的“热土”。一座座高科技农业创新园在乡间田园挨个涌现,描摹出乡村振兴的一派热火。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在上海,现代科技引发转型迭代,农业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们喜笑颜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蔬菜入住顶级“月子会所”,产量是人工种植的10倍
从荷兰运来的生菜种子,通过全自动播种器“注入”正方体的泥炭底盘,随即迅速被推送至集装箱式的催芽室。这里被誉为“婴儿室”,生菜在这里生根发芽。“新生儿”通过传送带移至数十米开外的温室苗床,开启为期12天“饭来张口”的育苗期。
传统农耕“靠天吃饭”,全自动技术可以规避“意外”。温室屋顶悬挂着两个温度感应器,后端连接着中控系统电脑,发送各种指令——开灯关灯、调节遮阳网等。室内还有冷热交换器调控温度。最后阶段,2米高的定植机器人,将生菜挪至种植管理区。在这样的顶级“月子会所”,生菜出落得亭亭玉立。
技术释放出更大效能,生菜、番茄、彩椒等农作物均能享受“优待”。
上海由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少军介绍,全自动、智能化的系统运用于农作物全生长周期。“需要人工介入的只有植株调整。”生菜成熟时间由原本60天减少为45天左右,一年种植茬数可增加到14次。产量也随之提升,平均每天可为上海市民提供约25吨绿色蔬菜,是人工种植的10倍。75%的人力得到优化。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上海正推动发展与超大型城市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今年,全市将建设2000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持续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碳排放趋零的温室里,农产品“量身定制”
一场雨,淋在温室W形屋顶上。片刻过后,农作物尝到这份甘甜。
压力作用下,雨水顺着屋檐流入管道,汇集至室外一块15万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雨水进行两次过滤及紫外线消毒,一扫沙石、微生物,达到纯净水标准,用作灌溉。这个装满的收集池,能保证8个月用水量,让农业生产更“绿”。
这两天,温室屋顶“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由企业研制的太阳能光伏板正紧锣密鼓“上新”。工人们在屋顶铺满光伏板,将接收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该装置还将给雨水收集池“盖被子”,漂浮于水面的光伏板既用于节能,也能为水池起到“冬天保温、夏天降温”的作用。“要安装2.4万块光伏板,预计将节约60%的电。”杨少军说。
玻璃房中的农作物,全都是“定制”。比如,种子外围“圈上”包衣,让其按照既定“框架”生长。水肥一体化循环灌溉系统,通过精准调配化肥与水量比例,形成定制“能量液”。
循环利用的,还有许多农作物“边角料”。包括番茄老叶、茎杆等农作物秸秆与泥炭经消毒后直接“还田”,或通过发酵堆肥处理成有机肥。吊挂着番茄黄瓜的架子下,放置着一排白色风筒,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由此供给——整个园区碳排放趋于零。科技的运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95%以上。
“高科技不仅提升产量,更提高效率与自然资源利用率。”杨少军介绍,这样智能、高效、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也赋能乡村生态。
一体化产业链,助力创新孵化
先进农业技术,让更多人看到农业发展的前景,农民“钱袋子”鼓了,更激发起各方的创造力。
通过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农民摆弄起更新潮的技术。“农民不再是面朝土地背朝天,开始与机器设备、智慧生产打交道。”
富春峰,过去靠种桃为生。来到由由创新园,学习新知识,每天根据自动化器械位置整理立体藤架。“每个月能多挣两三千元,还是个‘技术活’。”去年,他从“临时工”变成了企业正式员工,还通过技术提升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无论技术怎样更新,农业始终是朝阳产业。”上海由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庭新说。如今,从生产、包装到运输、销售,由由创新园已形成了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新鲜的农产品直上餐桌。
“链条”不止于此,还有刚申请下来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周边酒店达成的“农家乐采摘”旅游项目等。前端还多了“智库”,去年企业成立智慧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集纳了一批海内外农业科研人才,既助力创新孵化,又帮助联系高校、研究所、园区等进行合作。
这些天,由由创新园内的新农人们忙着研制完全属于自己的独有品种。他们希望得到涉及种源创新研发资金支持,引导种源龙头企业落户崇明岛,支持在当地创设分子育种和生物信息技术种源研发平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4 0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