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天的主角是史上最出名的变法者,秦一统六国的奠基人——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也是一个卫国人,我们之前说过魏文侯凭借两个卫国人(李悝和吴起)让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战国: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
那么卫国出了这么多的人才,为何春秋战国时期没啥影响力“不见其身影”呢?
卫国是周公(
周公制礼作乐,中国王朝的操作系统,是华夏礼仪之邦的缔造者
)的弟弟康叔的封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卫国属于元老级的。
卫国这个地方之前是商朝的核心地盘,其国都朝歌就在这,所以就会有很多的殷商遗民,康叔觉得自己拿捏不好治理方针,于是就去请教老哥姬旦(周公)。
只能说不愧是影响中华文明上千年的人,周公给出了八字指导方针“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用殷商之法来治理民众,用周礼治理统治贵族阶级,这种分层治理的方法让卫国变得稳定。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解决了现有的问题后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由于此种方针,卫国的王室、上层贵族与下层士族、百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长此以往,卫国的上层贵族必然垄断权力从而出现腐败,处于下层的士族和老百姓无法进入权力中心,使得很多有才能有志向的人没有施展空间,所以卫国人才大量流失。
像公孙鞅这种旁支小宗的下层贵族,在卫国是不可能进入权力中心的,所以在他成长为有志青年后选择出走卫国,去其他国家找机会。
第一站就是“同名”的魏国,拜在公叔痤[cuó]门下,公叔痤这个人优点就是有识人眼光,缺点就是小肚鸡肠,没点度量。
在魏武侯时期为了相国之位,排挤走了吴起,让楚国捡了个便宜,在吴起的帮助下,楚国一度崛起。(
他主持变法让国家强盛,但最后却因变法而死——吴起
)
在魏惠王时期,公叔痤病重,魏惠王效仿“齐桓公问管仲”,“如果先生有何不测,谁可以接替你?”
公叔痤推荐了公孙鞅,当时还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王举国而听之。”
公叔痤知道公孙鞅的才能,但是又害怕其才能盖过自己,所以一直没有推荐其入仕为官,在病危之际才“扣扣索索”的推荐向魏惠王推荐。
但将死之人推荐自己的门客,对于魏惠王来说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魏惠王没啥表示,公叔痤想到“吴起离魏奔楚事件”,于是又说:“如果不用公孙鞅,大王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去其他国家。”
但是魏惠王没把他的建议放在心上,随口应付一声就回去了。
魏惠王一走,公叔痤就把公孙鞅叫来并告知所有情况让他赶紧逃命,公孙鞅对此不置可否,表示大王若是不用我也必不可能杀我。
果不其然,魏惠王不仅没有杀公孙鞅还到处嘲讽公叔痤病入膏肓脑子不清醒。
公元前361年,没有被魏惠王看中的公孙鞅,在公叔痤死后离开魏国,恰逢秦国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广招英才,公孙鞅带着一本李悝的《法经》就踏上了去秦国的旅途。
PS:当时背景是秦国被魏国按在地上捶,秦孝公继位后与魏国签订休战盟约,将大片的土地割让给了魏国,不止肥美的河西失地,还有秦国的千年屏障函谷关。在亡国之危下,秦孝公发布英雄帖《求贤令》。
公孙鞅在见到秦孝公后,首先推荐了“帝道”(
帝道乃是上古帝王之道,大体相当于无为的“道家”。
)秦孝公听完无动于衷。
第一套方案被否定后,公孙鞅很快就拿出了第二套方案“王道”(
王道为天子之道,王道便是用礼仪,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此法相当于孔子的“儒家”。
)结果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
面对“帝道”和“王道”,秦孝公知道秦国没那么多时间去等成效,所以秦孝公都不是很感兴趣。
无奈之下,公孙鞅拿出第三套方案“霸道”,此套方案一出,秦孝公两眼放光,当即表示就它了。
于是,公孙鞅被不遵帝道、不守王道、只要霸道的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公孙鞅的霸道之术,首先就是针对周朝建立以来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分权,周天子把权力分给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再把权力分给国内卿大夫。
周建立之初,在交通、通讯能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没人,路都没有),周天子要统治这么大一片疆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分封制是当时最合适的制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分出去容易,再想收回来就难了,所以才有了架空天子的春秋霸主,架空诸侯的三桓专鲁、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公孙鞅的霸道之术,首先就是把“分权”变为“集权”,以此削弱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增强秦国国君的权力。
削弱贵族势力是每个改革者都会做的事,也许是看到了吴起楚国变法得罪贵族后不得好死的结局,公孙鞅在打击旧贵族的同时,也通过“军功”的方式创造了新贵族。
那些传统的贵族,无论公族还是卿族,爵位是世袭的、封地是私,有的,可以说是生下来就高人一等。
公孙鞅变法以“军功”为标准,所有的贵族先从没有军功的宗室开始,然后按照军功的大小重新获得爵位。
军功的获得不分阶级,即便是平民,只要在战场上立军功也是可以升为贵族,简单来说就是战场上杀敌越多功劳越大,让普通民众也能凭借军功成为贵族。
以此“军功”的方法大幅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在变法前,贵族在自己的封地中有非常大的管理权,即便是国君也不能过问,但在变法后,新贵族对自己封地仅有的权力就是土地税收。
那么民众管理权在哪呢?新法实施后,秦国设郡县,全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由县令和县丞治理,而任命权则在国君手中。
至此,官员不再为贵族所垄断,只要有能力,底层士族和百姓也能进入权力层。
改革贵族制度,完成了国君集权;对于富国强兵,公孙鞅在吴起“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鼓励农耕,努力生产多交公粮可免除徭役,偷奸耍滑则贬为奴隶;公孙鞅为了使百姓参战立功,设立了完整的晋升通道(十七级爵制)。
PS:十七级爵制:“计首授爵”的军事奖励制度。
有了这样的制度,秦国人一听见打仗自然就很兴奋,所以后来称秦军为“虎狼之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这样,通过公孙鞅的“霸道之术”,秦国国君的地位提高了,贵族的权势没了,民间风气改变了,国力大幅提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1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