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贝类育种团队10余年精心选育“苏海红1号”文蛤新品系——
累累盘中蛤 映“红”致富路
南黄海之滨,白色的风车“森林”下是成片的养殖池;平静的水面下,红文蛤正在觅食。
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21世纪初,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贝类育种团队在我市滩涂发现了野生的红壳色文蛤,历经十多年努力,选育出“苏海红1号”文蛤新品系。目前已申报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并开展了示范养殖,力求为文蛤产业提供良种和良法。
十余年精心选育,养殖体系日趋成熟
昨天,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文蛤良种场的贝类育苗室里,育苗池的增氧泵不停运转,源源不断地为红文蛤苗输送氧气。一旁的微藻培养室内,一桶桶人工培养藻类整齐堆放,藻细胞快速扩增。
“这是两个月前培育的红文蛤苗,目前直径大约2毫米。”白色的碗底,沉淀着刚从池中捞出的褐色物体。若不是研究所研究员吴杨平的介绍,记者很难发现,这些形如细砂粒的生物竟是红文蛤苗。只有凑上去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它们正在不停翻滚,两片贝壳一张一合。
累累盘中蛤,来自海之涯。21世纪初,我省养殖文蛤普遍存在生长速度慢、夏季高温季节死亡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和产能上升。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贝类团队姚国兴、陈爱华两名研究员在野外调查中,在我市南黄海滩涂发现了野生的红壳色文蛤。
红文蛤,又称海中玛瑙,颜色红中带紫。这种文蛤十分稀有,在自然界仅占3%~4%。“红文蛤的壳比其他壳色文蛤的薄,且深受日本人的青睐,出口价格是其他壳色文蛤的3~4倍。”团队在与赶海人员交流中还发现,渔民们会直接食用鲜嫩的红文蛤充饥,这为解决当时我省文蛤养殖产业的发展难题指明了前进方向。
2007年,姚国兴和陈爱华组建文蛤育种团队,利用采集筛选的红壳色文蛤原种,在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吕四试验基地开始了选育。水产育种的过程漫长又艰苦。“要等一年多才能知道选育结果,有时候一个养殖池塘只能挑选出几斤留种做后备亲本。”
历经十多年努力,团队成功选育出了“苏海红1号”文蛤新品系,其在贝壳颜色、生长速度、抗逆能力、营养品质等方面更具优势,并于2022年在江苏、浙江完成8000多亩的大规模养殖试验,商品贝进入市场。“目前,南通本地红文蛤养殖示范面积共有2000多亩,分布在启东、如东和通州湾,主要供给本地市场销售和深加工企业,另外在响水、大丰等地还有3000多亩。通过国审新品种后,将向全国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吴杨平说。
周期短出肉率高,经济效益提升明显
每天下午五点左右,启东市施卫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卫东都会沿着岸边,给养殖池投撒一圈饲料。
“这批红文蛤是今年3月份投下去的,投苗的时候只有3毫米大,看看现在有多大。”张卫东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网兜,捞起10多个硬币般大小的红文蛤。这些红文蛤光滑饱满,在阳光下似红玛瑙一般。另一个池中是养了一年多的红文蛤,个头更大,颜色也更加漂亮。
“2018年,我们从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了‘苏海红1号’文蛤新品种。”张卫东从事水产养殖行业已经27年,但当初,怎么管理、最后收获如何,他心里也没底。“最开始,50亩投放了25公斤红文蛤苗,2个月不到,就有一半的苗翻了白。请教专家、慢慢摸索总结,后来才知道是水质偏肥所致。”什么时候投苗、肥水规格多少比较好……针对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张卫东经常向省海洋所贝类团队专家请教。
“贝壳的纹路和树木的年轮一样,一圈圈的花纹代表了它的年龄。”张卫东摩挲着贝壳说,普通文蛤需要两到三年才能达到商品规格,而红文蛤只需一年时间就能上市售卖。“壳子薄、出肉率高、生长周期短,当年投苗即可当年养成上市。”
肉质饱满,口感鲜美爽滑,“苏海红1号”文蛤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也深受养殖户喜爱。“红文蛤成活率高,亩产至少3吨以上,一亩就能带来六七千元的增收。”在张卫东的示范带领下,周边已有10多个养殖户也加入到红文蛤的养殖中来。
重生态绿色养殖,推广虾贝池塘混养
“三四月份投文蛤苗,五月底六月初同塘投放种虾,投放时间要错开。”昨天,张卫东向前来取经的村民介绍虾贝池塘混养模式。
“水下是个立体的养殖空间,在水的中下层养殖脊尾白虾的同时,池底搭配文蛤养殖。”吴杨平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大力提倡和宣传“以渔养水、以渔净水”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养殖。借此东风,团队开展了“苏海红1号”池塘绿色养殖配套技术研发,在启东、响水等地建立了2个文蛤新种质绿色配套养殖模式。在启东,脊尾白虾和文蛤的综合养殖取得成功。脊尾白虾亩产可达165公斤以上,红文蛤亩产可达3.5吨,且文蛤滤食净水的环境净化作用明显。
金丰海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国华告诉记者,之前他们采用“脊尾白虾+梭子蟹”的虾蟹混养模式,短时间内生产效率高,很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积累,虾蟹模式养殖的成功率逐年走低。“即使挖塘清淤后养殖单一品种,产量也大不如前,一亩小白虾的产量大概只有一二百斤。”
“虾蟹混养模式下,在成年累月的养殖活动中,过量投喂饲料以及塘底清淤不彻底容易造成脊尾白虾和梭子蟹的靶向致病菌大量积累,使得品种易生病,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吴杨平介绍,而“深水养虾,平面养贝”的虾贝混养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养虾产生的肥水可以为文蛤生长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文蛤的滤食净水作用也能对池塘养殖水环境进行有效调控,更具生态价值。
“这两个品种的配套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空间,互利互补,真正实现一水多用、一池双收的养殖目标,达到‘1+1>2’的效果。”吴杨平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9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