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景德镇日报
一位有着四十多年交情的小学同学病重,得知消息后,在市里参加暑期教师培训的我决定去医院探望。我决定去,一刻也不想耽误是因为我们是“九拜之交”。
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同学,因为他住在自然村,村小只有三年级,到了四年级就要到我们村委会所在地的完小读书。他父亲和我父亲比较熟,都是一个大队的生产队队长。由于我家离学校很近,他父亲就委托我妈妈每天给他热中饭,冬天还提供一炉木炭火。就这样,每天中午我们就开始了在一桌吃饭。如果是冬天的早晨,我还要每天等他一起,因为两个火炉我提不动,就这样我们一直到小学毕业。他是个命苦的孩子,读到初二放寒假,也就是春节的前两天,他的妈妈突然去世了,后来他便离开了学校……
在回忆中,我来到了市一院他住的病房,发现他的病床是空的。同室的病人告诉我说:“他爱人带他出去了,很快就会回来,他还输着液呢。”我把看他的东西放下,手里揣着的200元钱又放回了口袋,坐在床沿上等他们回来。
医院真不是好地方,我待了约莫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开始有点烦躁了。满眼都是惨白,充耳全是呻吟,环顾四周,似乎还能感到角落里射出的丝丝阴气。我把目光投向窗外,想从茂盛枝叶里的蝉鸣声中找出生命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但听起来却感觉到更加伤感……朋友还不到五十岁。
我站起来想给他一个电话,但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心想:举着输液瓶外出肯定是有事情。同室的病人又轻轻地说了句:“他们是去昌江边看船了,他爱人说他喜欢看船,这两天都是这样。”
“看船?昌江里有啥船可看?又不是大海或者长江。”
“是啊,医生说他的病够呛,想法提高生命的质量吧。他爱人问他想去哪里?他说想看大船……”
同室病人说得极为平淡,可我的心却像突然被挖空了一样难受。在以前我们一起玩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看过大海和长江,那大船可以装很多人。
为了生计,他初中肄业后就一直上山下地,撑起了全部的家,别说去大海或者长江了,就是去一趟县城也是这几年的事。
半个月后,他出院了,病情稍微得到了控制。在医院医生的建议下,他爱人举债十万,前往上海安装了心脏起搏器。适应期过后,身体状况与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隔三差五还是要去医院“抽水”,否则肚皮就会涨得鼓鼓的,喘不过气来,无法行走。
那时,我女儿正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我将他的病例拍给我女儿,叫她拿给老师看看。后来,女儿告诉我:哎,有什么能满足他的就尽量满足他吧。
这些话我不敢告诉他,只是偷偷地告诉了他爱人。他爱人冥冥之中有这预感,听我说后一点也不奇怪。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开着车带上他和他的爱人以及他们那个刚刚读七年级的儿子,还有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不到两个小时,我们一行五人就到了安庆迎江寺门前。我之所以选择来这里,因为这里不但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振风塔”,更重要的对面就是滚滚的长江,可以让他看到长江和长江里来回穿梭的大船,实现他心中的夙愿。
朋友很开心,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根据来时商量的游玩顺序,我先把车子停在迎江寺斜对面的路边停车位里。走在马路上就能隐约听见江水拍打江岸的浪涛声和轮船的汽笛声。
朋友很激动,有迫不及待登上江堤的感觉。我们拾阶而上,二十几个台阶就到了江堤上。朋友气力不佳,但还是叫了起来“喔,这就是长江,这么宽、这么多船……”。
我们走走停停。这里我来过多次,感悟较深。在边走边看中,我简单地向朋友分享了我之前来过的认知。
这里的江堤与我们景德镇昌江的江堤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既是一道防洪墙,又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江堤因势起景,高低起伏之间都有台阶,游人行走很是方便。路面是由小块方形的地砖铺就而成,两侧沿边装有铸铁扶拦,安全性极高。
朋友坐在亭子里休息时,被不远处的一座大桥所吸引。我告诉他,这就是安庆长江公路大桥。他很兴奋,眼珠子睁得老大。我提议他们一家子合个影,朋友在中间,爱人与孩子分站左右,在宛如巨龙腾空、横跨两岸,树木掩映楼宇,阳光洒在波光粼粼江面的背景下,定格了他们一家子在安庆江边的永恒,然后我们也欢快合影,相片至今珍藏在我的相册里。
我们继续信步闲庭,阳光有点热度地照在身上,让人感觉几分慵懒,也有几分惬意。堤上的亭榭和楼台比较多,隔两三百米就有,随时可供行人歇息,设计得挺人性化的。朋友被其妻子挽着胳膊、步履蹒跚地在江堤上行走,望着江面上川流不息的大小船只,伴着悠扬的笛声有规律地上行下游的画面,眼珠子格外专注,还和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号,对于朋友来说,仿佛这里是他的另一个世界。
也许是走累了,或者是新鲜感过去了,朋友又恢复了“病态”神情。
“我们就到这为止吧,再往前走也是这个样,不如休息一下,去迎江寺看看塔吧。”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在亭子里坐下,朋友的眼睛依旧注视着江面。
来到迎江寺门口,正当我掏钱去买门票时,朋友的妻子抢着走近了购票窗口。
安庆振风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征,与众不同的是,这塔还具备导航引渡的功能,在民间有“过了安庆不看塔”的说法。
关于塔大,有一个安庆人众人皆知的例证: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等藏于振风塔内。直至抗战胜利,日寇也未发觉。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可见方圆十里的景色。至于塔的“妙”处,就更能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了。振风塔的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从第三层开始便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左拐右拐,在穿过雕龙画凤的长廊之后,我们来到了塔的下面。朋友想到塔上去看看,于是,我花了50元钱买了5张登塔的票。塔的台阶相对来说比普通的台阶要高些,故而爬起来比较费力。朋友在他儿子的搀扶下吃力地一级一级往上爬,呼吸声也逐渐加大。每一层朋友都会很兴奋地来到塔外,手扶着接近肚子高的栏杆,抬头远望江面上情景。尽管我们每到一层都会休息很久,但朋友的体力还是跟不上。当爬到第四层的时候,朋友的妻子不忍心让其这么辛苦,便说:“你们爬吧,我们在这里等你们,休息一下,我们慢慢先下去,在下面等你们,你们玩好。”
本来就是带朋友来玩的,朋友不能继续爬,我们也就没心情了。就这样,我们从四层便开始返回。
在回来的路上,朋友很是开心,说了很多我们之间过去的往事。尤其是再次提到了九华山和石台县的蓬莱仙洞。这两个地方,我们在1988年的秋天都去过。
那是我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因此我也辍学在家,为了生活,我们几个人一起承包了几座有很多松树的大山,收割松脂油。这一天,我们在祁门大北埠将松脂油出售以后,就结伴上了去蓬莱仙洞的班车,下午去了九华山。
朋友再次提起往事,我不能让他留下遗憾,因为我知道,留给朋友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在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便再次重游旧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去了黟县的西递古村、西递石林、齐云山、屯溪老街等地。
又是一个酷暑难当的七月,朋友去了他该去的地方。因为那边不会再有病痛的折磨。三个月以后,年仅48岁的朋友妻子因心肌梗塞突然离世,与朋友合葬在一个墓穴里,留下了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
朋友不再孤独,但愿在天堂,你们再续未了的情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11: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