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的晨雾把南明河揉成一片朦胧的青色时,阮梓瑜已经踩着露水走到了南明河保利凤凰湾河段。19岁的他穿着洗得褪色的红色志愿者马甲,手里的垃圾袋随动作晃动,偶尔蹭到栏杆,响起细碎的沙沙声。
“我们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水清不清,看岸净不净。”4年前他刚参与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的河湖保护志愿服务项目时,一位白发苍苍老人的话总在耳边打转。
起初跟着队伍巡河,他用脚步丈量河岸的每一寸。夹子探进石缝抠挖塑料碎屑,血痕爬上指尖也顾不得贴创可贴。最忙碌那次,20多人捡起20公斤垃圾,各种遗弃的塑料瓶在阳光下泛着光,像一串歪歪扭扭的“勋章”。

对于15岁就参与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的河湖保护志愿服务项目的阮梓瑜来说,爱护河岸的环境就像是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刚加入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河湖保护志愿项目时,阮梓瑜和志愿者在花溪河捡拾垃圾。
“一开始觉得新鲜,后来发现环境真变了。”他望着掠过水面的鸟群,嘴角扬起,“现在大家发朋友圈,都爱晒‘今天河岸又干净了’。”他的马甲口袋里,装着本笔记本,上面记着巡河时发现的异常:某处水草疯长、某段栏杆松动。这些细碎的记录,像种子落在泥土里,慢慢长成了守护的根。
河段中段,向永峰蹲在排污口旁,手机镜头紧贴水面。“木板底下的水是雨水还是污水?得搞清楚,雨污分流不能含糊。”他边说边在本子上画简易图,水体透明度、清淤进度、新栽树苗的位置,连哪丛水草过密都标得清楚。
向永峰是这段的河长,阮梓瑜做志愿服务时,常碰见他巡河。

在南明河保利凤凰湾河段,阮梓瑜(左)做志愿服务时,常常与巡河的河长向永峰(右)不期而遇。两人并肩走在河岸上,河水的变化,是他们每次对话中自然而然流淌出的话题。

向永峰(右)在巡河过程中和工作人员讨论发现的问题。
2008年,向永峰刚上大学时,南明河是条“臭水沟”,腥气刺得人睁不开眼。2019年他调到沙冲路街道,站在河道改造的尘土里,盯着挖掘机铲起黑淤泥,心里却攒着股盼头:“等河清了,得让孩子们看见鱼在水里游。”
推行河长制后,他跟着老河长学看水色、辨水流。铅笔尖磨得圆圆的,日志里渐渐有了鱼影、鸟鸣等词语。
“志愿者是另一双眼睛。”他翻着本子对阮梓瑜笑,“我们管排污口、河道设施,你们盯着垃圾和异常,河才干净得彻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河流,保护环境。图为2025年4月,志愿者巡护花溪河。

202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贵阳青年志愿者巡护花溪河。(黔仁生态供图)
在贵州,守护河流的故事像山泉般流淌。全省2.2万名河湖长、2.8万名保洁员和义务监督员,织成一张细密的网,撒在每条河的晨昏里。
安顺挑水河畔,张家祥的镜头记录着黑臭水体三年变清的轨迹;乌江上游三岔河流域,省级民间河长王吉勇跋涉千里跨省追问,2024年就带领团队和志愿者推动924个问题化解;贵安新区羊昌河里,“小青椒”志愿者单日清理福寿螺12.83公斤,浅滩上的螺壳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目光,凝视着同一片未来。去年,全省河湖长解决2200多个问题,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每月的“贵州河流日1+2行动”已持续6年,68.56万人次走进河岸,让400多个环境问题消融在行动里。

息烽县民间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水与防溺水宣传行动。(黔仁生态供图)

截至今年,“贵州河流日1+2行动”已持续6年,68.56万人次走进河岸,让400多个环境问题消融在行动里。图为“青清河”志愿者开展巡河示范活动。(黔仁生态供图)
“从前这儿总有双眼睛盯着——谁扔垃圾,她就站着说到你脸红。”花溪河畔,散步的老人指着警示牌上的“守护母亲河”,眼里泛着笑意。
88岁的雷月琴拄着拐杖站在南明河畔,41年巡河,她的眼神被晨露洗得清亮。当她还是少女时,便跟着父亲在河边种树;成家后,她带着子女清理河道;如今,孙辈也加入了护河队伍。“河是咱们的命根子,得一代代传下去。”她摸着河岸的新栽树苗,指尖轻轻拂过叶片。

88岁的雷月琴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南明河畔,41年巡河,她的眼神被晨露洗得清亮。

现在的南明河,杨柳依依,鱼翔浅底,沿河景观交相辉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贾智 摄
贵州对河流的期待,正从“水清岸净”向“生命跃动”伸展。2025年全省重要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95%以上的目标已坚定写进蓝图;而“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化作贵州发展的DNA,在山水间生根结果。
在毕节,赫章县海雀村通过退耕还林、治理石漠化,让荒山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从5%跃升至77%。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森林康养基地”。在铜仁,锦江河通过综合治理,不仅水质提升,还带动了沿岸民宿、水上运动的发展。绿水青山成了真正的“幸福不动产”,游客乘着竹筏顺流而下,笑说“这河水甜得像蜜”。

8月8日,雷月琴老人(左)和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维护管理科科长陆隆基(右)巡护南明河。

如今,贵州对河流的期待,正从“水清岸净”向“生命跃动”伸展,“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化作发展的DNA,在山水间生根结果。
“你看这河水,多像咱们贵州人的性子——柔中带刚,清亮见底。”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维护管理科科长陆隆基扶着雷月琴老人,话语落在波光里。从“卖资源”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护绿生金”,贵州用行动证明,生态与发展从不是单选题,而是共生共荣的协奏曲。
夕阳把河水揉成碎金,岸边的警示牌上,“守护母亲河”五个字被照得发烫。河水奔涌向前,带着山的嘱托、人的期待,向着更清、更绿的未来流淌。河岸上,阮梓瑜的笔记本又翻开新一页,向永峰的铅笔尖重新磨得尖尖的,雷月琴的拐杖轻点着地面,仿佛在敲响时光的鼓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范朝权 尹长东 刘斌
文字/徐思雨
图片、视频/潘先万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4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