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为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余干县英华学校正式发布校园防霸凌专项指南。该指南从认清欺凌类型、识别学生求助信号、明确学校、家长、学生三方行动方向等维度,将“拒绝校园霸凌”从理念转化为具体举措,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安全、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校园欺凌从不是‘孩子间的玩笑’,而是可能留下心理伤痕的恶意行为;也不是‘成长必经考验’,而是必须合力阻断的伤害。”该校德育处强调,此次发布指南,正是为了让全校师生及家长清晰认识欺凌、学会应对欺凌,共同营造无“凌”校园。
厘清欺凌“多副面孔”:不只是拳脚相加
指南首先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四种常见类型,打破“欺凌仅为身体冲突”的认知误区:
在身体欺凌方面,除拳打脚踢外,故意撞翻课桌、撕毁作业本、推搡下楼梯等“小动作”均被纳入范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实则是对学生身体与尊严的双重伤害。”学校安全办老师解释;
言语欺凌则包括辱骂、起侮辱性绰号(如给体型偏胖学生起“肥猪”绰号)、散播家庭隐私谣言(如“他爸妈离婚了”)等,“语言暴力的伤害往往更隐蔽、更持久,需要格外警惕”;
社交欺凌表现为组队孤立、刻意排挤,例如“谁和他玩,我们就不和谁说话”“分零食、做游戏时单独跳过某名学生”;
网络欺凌则涉及在班级群发布丑照配恶评、建私人群吐槽隐私、匿名私信辱骂等,此类行为因传播范围广、删除难度大,危害尤为突出。
指南特别指出,欺凌的核心特征是“强势方对弱势方的反复恶意伤害”,而非“偶尔冲突”,这一界定为师生及家长判断欺凌行为提供了明确标准。
读懂“沉默信号”:这些异常可能是孩子在求助
“很多学生遭遇欺凌后,会因恐惧、羞耻选择沉默,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主动识别他们的‘求助信号’。”指南中详细列举了学生可能遭遇欺凌的四类异常表现:
情绪层面,原本活泼的学生突然变得易怒、爱哭,或频繁做噩梦、回避与学校相关的话题;
行动层面,出现无故赖床、谎称身体不适拒绝上学,放学回家后独自关在房间、不愿提及校园生活等情况;
物品与身体层面,书本、文具频繁“失踪”或破损,身上出现不明瘀青、划痕,且解释逻辑混乱;
社交层面,突然拒绝与往日好友往来,提到特定同学时神色紧张,甚至删除社交平台好友、停止更新动态。
“发现这些信号时,千万别认为是孩子‘玻璃心’或‘想多了’。”该校心理辅导老师提醒,这很可能是孩子在困境中发出的求助信号,需及时关注、耐心沟通。
明确三方行动清单:凝聚守护合力
指南核心部分明确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应对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防霸凌体系:
学生:勇敢说“不”,及时求助
指南建议学生遭遇欺凌时,首先保持冷静,大声告知对方“你这样做不对,我会告诉老师和家长”,通过态度震慑欺凌者;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德育处老师或家长求助,“求助不是打小报告,而是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日常尽量与好友结伴活动,避免单独前往厕所、楼道拐角等偏僻区域;若遭遇网络欺凌,需及时截图保存聊天记录、恶评等证据,随后拉黑对方账号。
家长:耐心倾听,做好“定心丸”
针对家长,指南提出“先倾听、再解决”的沟通原则:当孩子告知遭遇欺凌时,先给予拥抱,明确表示“这不是你的错”,避免指责“你怎么不反抗”“是不是你先惹事”;切勿轻视孩子的痛苦,不说“他们只是闹着玩”“忍忍就过去了”,需正视孩子的情绪需求;第一时间与学校班主任或德育处联系,冷静说明情况,共同商议解决方案,避免单独与对方家长冲突;后续持续关注孩子情绪,通过陪伴、参与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孩子重建安全感。
学校:主动作为,筑牢“防护墙”
学校层面则明确了教师的四项职责:课堂上留意学生状态,重点关注突然沉默、回答问题紧张的学生;课间加强校园巡视,及时制止抢东西、辱骂等欺凌苗头,单独与涉事学生沟通,查清事件缘由;对被欺凌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告知“学校会保护你”,对欺凌者则以“共情教育”为主,通过“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难过吗”等引导,帮其认识错误;及时与涉事学生家长沟通,做到不偏袒、不敷衍,确保家校信息同步。
据悉,余干县英华学校后续还将以该指南为基础,开展防霸凌主题班会、家长沙龙、情景模拟演练等活动,推动防霸凌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管理。“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拒绝霸凌、尊重他人’成为全校共识,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向阳生长。”该校校长周小彪表示。(郑 琪、郑良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2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