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23日,迎来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节气,日照和温度上升
正是全年最热的时期
也是中暑频发的时期
如何预防中暑?
中暑后如何缓解?
不是只有室外暴晒才会中暑
情绪也会中暑……
这些中暑知识你了解吗?
一起来看↓↓↓

中暑主要是由于环境热暴露,导致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中暑是渐进式的。起初你可能只是觉得热得有些不舒服,感到头昏脑涨,但如若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进展为热痉挛、热衰竭,甚至死亡率高达 70%~80% 的热射病。反之,在中暑初期采取一定措施,就能避免中暑恶化。
1. 先兆中暑
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尚低于38℃,则属于先兆中暑阶段。此时尚处在中暑前期,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加强散热、降低体温,终止病情的进展。
2. 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度中暑阶段。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超过38℃,皮肤感到灼热,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3. 重症中暑
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
热痉挛
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时。表现为体温正常,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一般持续3分钟可缓解。
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症状包括高热、失水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脉搏细数、心律失常、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可能会出现高热、无汗、呼叫不应,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的情况,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1.老年人
老年人是中暑的高发人群,由于调节功能减退或不健全,对高温的感知及适应性差,且体内水分含量低,日常进食、饮水偏少就更易脱水。
2.儿童
儿童也是中暑高危人群。儿童基础代谢率比成人高,产生的代谢热量比成人高;儿童的体型较小,更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健全,皮肤汗腺未发育成熟,毛囊不能完全张开,无法将热量有效排出体外;儿童自主能力差,尤其是婴幼儿,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及采取自救措施。
3.孕产妇
孕妇由于要多负担一个小生命,身体代谢率会增高,也会很怕热,对于环境会比一般人更敏感。产妇中暑大多在“坐月子”期间,由于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所导致,比如大热天盖被子睡觉、穿长衣长裤等。
4.某些基础病人群
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内分泌疾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病患者等。
这类患者中暑一方面是因为疾病直接影响到机体的代谢状态,使得产热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疾病导致排汗功能异常;还有就是所服用的药物会影响体温调节或排汗。
此外,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肥胖或低体重者,以及酗酒、滥用药物的人也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5.室外工作者
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室外工作者,不仅要长时间待在户外,还要完成中甚至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在热暴露的累积效应下,面临很高的中暑风险。

先兆或轻症中暑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在高温天里出现了大量出汗、头晕无力、胸闷气短、恶心心慌等症状,请做到以下 3 点:
1.转移:立即将中暑患者带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干爽处休息;
2.降温:解开衣扣、领带或褪去衣物,用扇子扇风或电扇吹风散热;
3.补充水分,小口慢饮:尽可能服用适量淡盐水或含盐电解质饮料。
在以上应对措施下,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患者,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恢复正常。
如果经上述处理之后,患者的轻症中暑症状都未能得到缓解,甚至出现肌肉痉挛、晕厥昏迷等症状,请立刻联系送医。中暑发生的前3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段”。

1. 多喝水,饮用量约为平时的1.5倍,少量多次饮用,运动后可适量饮用补充电解质的淡盐水。
2. 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腻等难消化的食物,避免给肠胃带来额外负担。
3.夏季外出应选择轻薄、宽松的服装,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防晒、降温。
4.高温天气减少室外暴露,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如果一定要在室外活动,应避开正午时段,并作好防晒工作,在阴凉处活动,减少体力消耗。
5.长时间被太阳暴晒的汽车,其车内温度可达70℃甚至更高,千万不要把孩子、宠物等单独留在车内,也不要在密闭的车内午休。
6.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变化、高温预警信号等,合理安排出行。
7.关注自身体温变化和不适症状,准备防暑降温药品。
8.不是只有在室外暴晒才会中暑,在通风不佳、闷热的室内,因散热不良,也有中暑风险。应尽量保持房间的温度、湿度分别低于 28°C、60 % ,并注意通风。

什么是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连续高温闷热天气,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夏季人体排汗增多,体内电解质代谢容易出现异常;加之易睡眠不足,食欲降低使正常的代谢失调,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极易引发心理波动,出现情绪异常。
情绪中暑是什么表现?
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对事物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等,不少人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还有人可能会出现自我强迫行为。严重一点的情绪中暑容易发生在高温作业者身上,当一个人长期高温作业时,可能在情绪上会产生一种绝望感。
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专家建议,一是从生理角度“降温”,注意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可适量食用一些凉性的食材,如冬瓜、苦瓜、绿豆、莲子等,不要贪凉,空调温度调到26摄氏度为宜。二是要从心理角度“降温”,保证睡眠,不要熬夜,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如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仍然不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就需要及时就诊医学心理科,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来帮助自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统筹 周文君
综合整理 曾田
资料来源 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
科普中国 健康北京
上海疾控 丁香生活研究所
编辑 徐然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4 2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