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某知名问答网站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县委大院》没能像《人民的名义》那样成为爆款,有一个三言两语的回答获得8500的最高赞。
这位答主直截了当地说,《人民的名义》开场就直接炸场,厅官丁义诊畏罪出逃,京官赵德汉小官巨贪,反贪局长横遭车祸,紧接着大风厂又出事,可谓一环扣着一环,紧紧揪住观众的心。
还有凤凰男配高小姐,跪式服务窗口等,从市井到高堂,全是现实里随处可见的案例,人人都能找到共鸣点。
反观《县委大院》,除了体制内的公务员,谁还有共鸣?既然不能引起大众共鸣,它凭什么火?
这位网友说得对吗?
笔者觉得,太对了!
《县委大院》之所以没有像当初《人民的名义》播出时那样火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如同这位网友所说,没戳到大部分观众的兴奋点上。
那么,这个兴奋点在哪里?
就是剧里的政府官员不能伟光正,必须要有人像丁义诊、赵德汉,必须要有男女一起钻被窝学英语的桥段,必须要有官场剧烈的矛盾冲突,有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否则,就是太假。
作为观众,很多人都乐意接受这样的感官刺激,也乐意相信这就是官场的真实写照,悬念套着悬念,黑暗罩着黑暗。
所以《人民的名义》一开场就让很多人看得目瞪口呆,这些场景跟他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高官落马、小官巨贪、官官相护等种种丑恶现象全对上了,自然引来一片叫好。
不得不说,《人民的名义》在抓观众兴奋点上确实精准,说它投机也好,真实也罢,反正手段是真的高明。
反观《县委大院》,恰恰没能呈现这些,从梅晓歌新官上任入手,展现的全是机关和基层日常,什么拆迁啊,环保啊,修路啊,奶牛场虚报数量啊,都是翻不起大浪的民生琐事。
这一点同很多人观剧过程中追求的悬念、刺激、离奇相背离,没有悬疑大案,没有黑恶势力,没有保护伞,这哪行,跟现实完全脱节啊。
而且剧里全员好人,都是一心为民的好公仆,这与广大观众平时对官场的认知不贴合,自然便会招来吐槽无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人民的名义》反映的是省部级高层官员生活,说实话,能了解到这个层次的观众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观众对省委大院里的日常可以说闻所未闻。
这就造成普通观众很难从高层细枝末节的工作日常中挑出什么毛病,因为他们不懂,自然,剧里怎么演大家就怎么看,反而有种大开眼界的新鲜感,继而认为这都是真的。
《县委大院》则不同,这部剧是广电重点项目,如同去年的《山海情》一样,指定正午阳光团队来制作,拍摄之初就定了调子,就是要反映县、乡一级基层政府官员如何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正能量,必须高大上。
很多人接触不到省部一级行政机关和官员,县乡一级却就在身边,所以每个人都拿自己认知的县乡一级政府机关行事风格和官员形象往上套,稍微有点不符合就大加鞭挞。
可以看看《县委大院》条目下的评论,很多都是在这方面挑刺。
撇开这些,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什么胡歌的演技啊,黄磊的油腻啊,这些根本就影响不了一部剧的热度。
当年《人民的名义》播出时,男一号陆毅也没少招来批评,并不影响该剧热度。
笔者觉得,《人民的名义》就像一碗胡辣汤,喝下去浑身爽透,《县委大院》则像一碗小米粥,值得慢慢品味,越品越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7 21:24: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