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2 16:3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纵观汉朝各个时期,汉武帝所统治的时间段,无疑是大汉朝最辉煌的时候。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荣耀是汉武帝刘彻不顾后代子孙的处境,耗尽自大汉建立以来积累的全部财富而争取来的。都知道,刘彻自登基以后,穷兵黩武致使朝廷入不敷出。为了弥补这样的空缺,大肆提拔唯利是图的商人进入官场,败坏官场风气。可见,他的这些动作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自刘彻以后,西汉的政权一直被外戚把持,朝廷官员醉生梦死,百姓民不聊生,这可能也是王莽能成功篡位称帝的根本原因所在。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虽然说,王莽成功窃取了皇位,并且,颁布了废除土地,私,有,按人头将土地分配全国的法令,但是,别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以利益来维持的。王莽是靠手下的贵族,官僚体系的支持,才成功篡位的,所以,一旦没有了这些人的支持,他真的是什么也不是。

而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道法令极大地损害了支持者的利益,甚至,他还一脸天真的想“天下大同”。很显然,这道法令是没用的,根本不会有人执行。这个时候,民间百姓该要饭的还是要饭,该被压榨的还是压榨,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未得到过什么改变。

可是,百姓的怒火需要释放,人们被压迫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疯狂地做一些事情,例如:推翻朝廷的统治,彻底将他们身上的枷锁打碎。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今天,我们的主角,赤眉军的首领樊崇,就出生于莒州。这个地方很特殊,当年的吕母起义,就发生在这里。

这一次,樊崇来到这里,再一次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樊崇本是一个庄稼汉,来到莒州只不过是想靠着自己的力气给富家人干活,以求能有一碗饱饭吃。但是,那样的世道,想活下去哪有那么容易,正赶上王莽建立新朝,天下秩序混乱,那些剥削者又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时机呢?

百姓们在他们的手下干活,完全没有人的待遇,稍有差错便要挨打,施加在他们身上的赋税,也是一天比一天高,很多家庭不得不投入富家门庭做事,而更多的人更是不得不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下,樊崇拉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壮年揭竿而起。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之后,他在当地聚拢了数百人且战且退,进入到了徐州的地界。到达这里之后,樊崇得到了数万人马。

那么,这些人都是哪里来的呢?

原来,这时候正赶上徐州和青州两个地方闹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使得一大部分人落草为寇,劫富济贫。这些山贼听说樊崇的队伍之后,便一窝蜂似的加入到了樊崇的队伍。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樊崇彻底站稳了脚跟。不得不说,这时候的樊崇就像是小说里的主角一般,大开主角光环,有如神助。

然而,队伍壮大了,所需要的物资自然就更多了,因此,他不得不组织大军攻打城池,首要目标便是将他逼得走投无路的莒州。莒州防御森严,久攻不下之后,他便带着军队转战青州。这时候的青州同样因为饥荒混乱不堪,因此,当地政府也没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使樊崇的军队犹如蝗虫过境一般掠夺了很多物资,自此,军队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等到情况稳定下来之后,樊崇有感于百姓的流离失所、生吞树皮的凄惨场景。他决定攻占城池,打杀那些残忍的剥削者,开仓放粮以接济百姓。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然而,樊崇的一系列动作却彻底惹恼了王莽,他派出自己的大将景尚,试图彻底消灭樊崇的队伍。

但是,他所期望的结果一直没能实现,因为,樊崇的士兵非常勇猛,反正都活不下去了,他们也不介意拼一把。可是,相对而言,王莽派出的军队,其战斗意志并没有那么高昂。因为,樊崇的队伍救了很多百姓,因此,受到了很多百姓的拥护,使得他的队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战斗中扩张了不少。

最终,樊崇彻底将景尚打败。王莽闻之大怒,陆续派遣了几位大将,试图剿灭樊崇这群反贼。但是,王莽的一次次增兵,不但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使得樊崇的队伍不断壮大。而且,一次次的战争,也彻底动摇了王莽政权的根基。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胜利的果实却被更始帝刘玄给采摘了。

这个截胡使得樊崇庞大的军队一时间失去了目标,不知何去何从。因为,刘玄不接受他们,他们的粮食也撑不了几天,所以,他们只能自己四处打仗来给自己补给。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这时候,樊崇的忍耐实在到了极点,一怒之下便率领大军直捣黄龙,入主长安。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汉的建立者刘秀却在关键时刻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彻底切断开了赤眉军的退路。我们都知道,赤眉军的根据地在东方徐州、青州等地,刘秀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不得不说干得漂亮,使赤眉军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

这时候,若是展开西汉末期的地图就会发现,此时的长安已经处于重重包围之中,东南方向是更始帝刘玄的势力,西北方向被隗嚣占据,可谓是四面皆敌。事情没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要知道,长安作为更始帝的帝都,当地会有许多豪绅。这些人都知道按照赤眉军的作风,一旦他们站稳脚跟,自己肯定没有好日子过。所以,他们便联合起来想方设法给樊崇制造麻烦。

这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囤积粮草,让赤眉军买不到一粒粮。之后,虽然赤眉军与刘秀的战争中屡屡占据上风,但是,却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补给只能遗憾退场。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军在与汉将邓禹、汉中延岒(即延岑)、更始将军李宝所部连续苦战后,仅以20万人突围长安东返。

同年,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逄安等再度起义,结果失败被刘秀杀害。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纵观赤眉军的发家与落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赤眉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军队的战斗力不足,而是樊崇的目标始终不明确,没有大局观。

首先,赤眉军的作战,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挨打,很少有主动出击占领某个战略要地。而且,樊崇的军队都是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壮大的,他找到了自己最有力的支持者——老百姓,却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

其次,樊崇的大局观缺失,在入主长安之后,刘秀的一系列动作意图很明显,但是,他却视而不见该享受的享受,该封赏的封赏,甚至,对当地豪绅的动作都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最终,在打下长安之后,樊崇已经失去了进取的心思,甚至,连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都没有。

古代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很少有成功的

最后,总结来说,赤眉军的失败最直接原因便是粮食补给不足,根本原因就是樊崇领导的失误。他本人没有大局观,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掌控重兵,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头脑,他的思想一直都是吃饱穿暖活下来就行了。毕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读过书的平民老百姓而已。

试想一下,这样的结局应该也是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领袖却鲜有人能够真正做成一番事业的根本原因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17:45:2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农民起义领袖的辉煌与悲剧:王匡、王凤与樊崇的传奇人生
...那些年,各地的旱灾、蝗灾接连发生。终于,爆发了很多农民起义,其中有两支队伍力量比较强大,其中一支叫绿林军,由王匡、王凤兄弟领导;另一支被称为赤眉军,由樊崇率领。结果我们都知道
2024-04-05 11:56:00
为什么绿林军和赤眉军建立的政权失败了,而刘秀成功建立东汉
...人物,从制定纲领、组织部队、行军章法等方面,原本有农民起义军不具备的优越性,可他的疏忽和盲目自负被钻了空子,而刘演死后的绿林军,更是陷入一种盲目发展的局势,这种发展势头也最终
2023-01-17 21:52:00
刘秀与新莽政权的斗争:从起义到建立东汉的历程
...和赤眉军正忙于火并,被“更始”政权派往黄河以北招集农民起义军的刘秀已经站稳了脚跟,便在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了东汉政权。接着,他攻取了洛阳,并在那里建都,镇压了赤眉军之后,便
2023-12-07 17:10:00
昆阳之战刘秀击垮王莽42万大军,意义有哪些?
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军,同为当时起义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
2023-05-06 09:43:00
王莽篡汉后是什么朝代,后来又被谁灭了
...荆州这边,闹饥荒。于是王匡和王凤两兄弟,开始带头搞起义。因为他们的大本营,在湖北绿林山,所以就叫绿林军。第二年,樊崇也开始农民大起义。这支起义兵,挺有意思。为了更好地区别自己
2023-06-27 21:31:00
两汉之间的政权割据,这十位皇位没被历史承认
...上层贵族都看不下去了,最终王莽引发了汉末以来最大的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更始帝取代了王莽的位置,新朝灰飞烟灭。更始政权是河南最大的起义军,它的前身便是风靡中国数千年的绿林军,现
2024-01-23 20:25:00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力挽狂澜完成汉室重建
...还攻破海曲,执县宰,斩之,以其首祭。吕母起义引发了农民起义的浪潮。后数岁,琅琊人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后合数万人,号曰赤眉军。新市人王匡、王凤、马武、王常、成丹等号下江兵;
2023-01-27 15:43:00
历史上第一次发动农民起义的人是谁?
...陈胜、吴广领导的这次起义因为其特殊的意义,成为后世农民起义的典范,陈胜、吴广提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并且点燃了秦末整个天下农民大起义的井喷,最终由刘邦与项羽领导的起义
2023-08-23 15:14:00
刘秀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从草民成为开国皇帝
...小鲜,得慢慢来,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到处是农民起义,还有些刺史也揭竿而起,想要做那乱世的王。刘秀的家乡便是南阳,他并没有和哥哥一样贸然举兵,而是分析形势,积蓄力量,看
2023-10-02 09: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