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38年4月,贵州地下党在贵阳慈善巷8号(今富水西路12号)建立了《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这里犹如暗夜星火,将“中国不会亡”的呐喊通过油墨传遍黔中。
《新华日报》头版。资料图
87年后的今天,翻开这些泛黄报页,字里行间仍能触摸到那段历史的余温。当诞生于战火中的文化载体,变成路边音乐会上观众自发唱响的歌声,一段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回响,映照出贵州作为战时大后方重要文化阵地的生动缩影。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募捐启示。资料图
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使得当时地处偏远的贵州相继接纳了大量内迁而来的工厂和学校,更孕育了《黔报》《烽火》等一批“纸上兵工厂”,它们同筑光音乐会等文艺团体一道构筑了文化抗战的钢铁长城。
铅字烽烟:贵阳出版发行过的报纸总数在25种以上
翻开泛黄的《中央日报》筑光劳军演出特刊,《前奏曲》中写道“‘筑光’是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它极愿意贡献其一切力量于这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句子依然铿锵有力。
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各类红色报刊以其传播及时性、内容丰富性等,在传播党的思想、动员广大民众、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贵阳各报社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把报道抗日战争的新闻刊登在报纸第一版显著的位置。每当抗日前线有打胜仗的消息,报纸都以大号字体(时有套红)予以报道;每当战事失利,报纸则有忧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当时战局的发展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关注点,新闻报道的笔触与人民心情是一致的。”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胡平原说。
史料记载,1938年后,如湖北武汉的《武汉日报》、湖南的《力报》《大刚报》和南京的《朝报》等其他省份的报纸陆续迁来贵阳出版发行。贵阳也陆续办起了《贵州日报》《贵州商报》《力行报》《南明晚报》《国民画报》《火柴头画报》《诚报》等多家报纸。数据显示,抗战时期贵阳出版发行过的报纸总数在25种以上。
贵州首份日报《黔报》。资料图
各类报刊的出版发行,让当时的贵阳聚集了一批进步文化报人,其中亦有不少共产党员秘密在报社工作,他们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为抗日救亡运动呕心沥血。其中,许多进步的编辑、记者、报社工人、报童用自己的革命行动、满腔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贵阳报业史上光辉的一页。
一张张报纸刊载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战文章,那些关于抗战胜利的报道、文艺界募捐义演的公告,传递着跨越时空的热度。八十余载光阴流转,这些纸张单薄却筋骨铮铮的报刊,依然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在贵阳的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筑光音乐会:我们和所有群众都是流着泪在唱歌
“文化西迁”让贵阳的新闻出版盛极一时,全国各地许多文化名人、学者相继来到贵州,一批社会团体、文化机构、新闻出版机构迁到贵阳及其附近城市,使得贵阳与重庆、昆明、桂林等地,成为战时全国几大文化中心。
当时,在贵阳与报刊发展互为映照的,还有以筑光音乐会为代表的文艺抗战力量。这个最初由一些音乐爱好者于1937年4月创建的公开音乐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引导下转变为抗日救亡的进步组织,它的宣传活动,影响了贵阳及附近10多个县,尤其是声势浩大的百人大合唱,极大激发了贵阳各界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从成立到被反动当局勒令解散,筑光音乐会活跃在贵州抗日救亡战线总计3年零2个月。其间,音乐会通过一系列不间断的演出活动,以文艺的形式唤醒贵州各民族、各阶层大众的抗日热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其影响甚至扩大至省外。”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范同寿说。
据了解,筑光音乐会成立初期,其主要在会内普及音乐知识,学唱爱国歌曲,之后音乐会通过参加各种抗日集会、示威游行和进行街头演唱,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队员们演唱的《“九一八”小调》《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亡国奴当不得》等歌曲,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共鸣。
“当年我们和所有群众都是流着泪在唱歌,一直唱到嗓子都哑了,还是不停地唱着‘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我们都被一种振奋人心的情绪感染着,一心就想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反动统治,人民就能过上好日子。”音乐会成员尹克恂在《贵阳文史》中口述回忆。
跨越时间,声势浩大的歌声依旧响彻筑城。“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在今天的贵阳路边音乐会上,年轻观众们挥舞手中的红旗,台上台下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如同流淌的江河,感受到穿透时空的韧性。
1937年成立贵阳筑光音乐会。资料图
时代新篇:新征程激荡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
从抗战报刊的铅与火到“云上贵州”的跳动字节,从筑光音乐会的救亡歌声到路边音乐会的幸福旋律,从抗战时期“文化西迁”的接纳地到如今“文化强省”的建设者……沿着保护、阐发、创新、运用的路径,今日之贵州以系统性思维编织文化经纬,在文学、出版、影视、演艺等方面涌现不少出圈之作,展现了贵州“文化千岛”的多彩多姿。
今年5月23日,第五届“山花文学奖”在毕节赫章举行,包括两位贵州作者在内的10位获奖者攀摘小说、新人、散文、诗歌奖。
作为贵州文学的重要摇篮、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山花》曾孕育出何士光、叶辛等文学名家,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1月《新黔日报》创办的副刊《新黔副刊》。如今,历经75载岁月洗礼,《山花》依旧在贵州高原上倔强生长,成为窥见新时代贵州文化繁荣发展的一扇窗口。
在出版领域,贵州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贵州文库》《阳明文库》相继问世,以及《屯堡文丛》《贵州清水江文书》《贵州红色文化丛书》等编纂出版有序推进,让多彩贵州文化名片更鲜活亮丽;影视方面,近两年就有超过200个剧组在贵州取景,《无名之辈》《陈情令》《庆余年》《大秦赋》《我和我的家乡》等佳作以高出片率的画风,吸引了全国影视剧组的目光。
舞剧《王阳明》演出。
此外,贵州演艺好戏连连,历史京剧《阳明悟道》、红色剧目《伟大转折》和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多彩贵州风》《天蝉地傩》等备受好评;贵阳交响乐团、本土小剧场演出、各类音乐节和演唱会等吸粉无数。
人气满满的音乐会演出现场。朱进 摄
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刚看来,贵州以优秀文化作品为媒,让“四大文化工程”为主要创作方向的文艺作品走向大众生活,激活文化基因的同时,也让大众直观感受贵州文化魅力,在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中不断增强贵州文化自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江南
编辑/黄若佩 实习生 王文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