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孟繁哲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相信每一个聊友在学生时代,都遇到过几个严厉的老师:课堂上,谁要敢睡觉、开小差,就免不了挨一顿呲儿;谁要是不交作业,可能就得站着上课。当年的严师,常常令求学的评论君“压力山大”。玉不琢,不成器。迷迷糊糊的童年,匆匆忙忙的青春,一些教导可谓必需又必要。然而这几年,教育惩戒却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面对学生的违规违纪,有的老师在管教上心存顾虑——管得严了、说话重了,就被投诉、被追责。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乱管、体罚、虐待甚至暴力侵害学生,引起社会关注。教师惩戒权的边界在哪里?教育如何能实现最大的功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流动,还关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塑造。如何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显然,仅靠说教远远不够,还需要适当的惩戒。比如,上课开小差,就得站着听课;抄袭一页作业,就要被罚多做两页作业;欺负同学,就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一些校规校纪里列明了学生的“犯错成本”。在违规与惩戒的循环中,学生失范的行为得到纠正,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惩戒应有边界和分寸。新华社发 徐骏 作今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可以明确的是,在制度层面,“积极管教”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还是教师的合法权益。但也要看到,惩戒不等于体罚,运用惩戒权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今年2月,有教师因学生不会做题,用尺子猛打学生双手;前不久,一名一年级学生因上课说话,被用胶条封住嘴巴。事后,涉事教师均受到严肃处理。尽管“爱之深,责之切”,但如果在教育中随意责罚、任意辱骂,就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正因如此,在坚定维护教师惩戒权的前提下,也有必要设置边界。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说明了教育惩戒的内容和要求。老师获得更明确的“操作指南”,“戒尺”挥舞的边界和分寸更加明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追忆自己的私塾老师时,写到这一细节。“戒尺不常用”,是因为实践中,对孩子正面引导、表扬鼓励的教育效果更好,惩戒自然也应审慎适度。实际上,相比于手中有戒尺,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最好的惩戒,一定是惩之有方、惩之有度和惩之有情,绝非简单粗暴的体罚。犯了过错怎么办?有教师与学生订立“君子协议”:放学后留在教室半小时,背诵经典;制作小礼物送给受伤害的同学并表示歉意……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惩戒效果,也不至于给受罚者带来伤害,有的还不乏额外的教育价值。反之,如果习惯于恫吓,就有可能引起逆反、激化矛盾。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会用、善用、用好惩戒,仍需各方的通力合作。现实中,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教育惩戒一概否定,时不时就采取“校闹”等非理性方式,给学校和教师的正常工作造成阻碍。其实,合理的严管体现厚爱,家长有必要尊重教育的专业性,让老师能在规则范围内放手去做。此外,如何搭建更加完备的家校沟通机制?如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校规校纪、班级公约的订立?如何健全教育惩戒的申诉和维权机制?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仍有待持续探索。这正是:惩戒须有“界”,关爱方无“隘”。家校共探索,一起向未来。(文丨孟繁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27 1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