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 蔡黄浩 3月4日报道:G蛋白偶联受体。大部分人或许对这个晦涩的医学名词十分陌生。但是对于艾滋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庭而言,这个名词却是一个希望的象征。
“11年前,我们团队在抗艾滋病药物靶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今天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吴蓓丽分享了一个故事,“消息传开后,我陆续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家属和病患发来的邮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
这份渴望正是源自“G蛋白偶联受体”这个抗艾药物的靶点。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介绍,世界上约40%的现代药物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来发挥药效。然而,十多年前,人体中8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没有任何一个得到成功解析。解开这组生物“密码”,在当时被海内外称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后来,吴蓓丽和她的团队做到了。2010年10月,吴蓓丽测定的 CXCR4三维结构
在《自然》上发表,这项成果为世界范围内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涂上了一抹亮眼的“中国色彩”。10多年来,在吴蓓丽和她的团队努力下,30余种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得以解析。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看似十分“基础”的研究,为创新药的研制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2011年,吴蓓丽回到在上海药物研究所组建研究团队。
2013年,吴蓓丽团队成功解析CCR5晶体结构,这为抗艾滋病新药塞拉维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塞拉维诺正是我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的CCR5受体拮抗剂。
2015年,吴蓓丽研究组和赵强科研组在P2Y1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包括中风、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种血栓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基础上展开的药物研发,惠及了我国超过1000万血栓性疾病患者。
曲折与孤独:“枯坐冷板凳”的基础研究者
“新药研发征途漫漫,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基础研究。” 吴蓓丽委员告诉记者,她的经历是我国万千基础科研人员习以为常的状态,“基础研究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这其中写满了曲折与孤独。”
在委员通道上,吴蓓丽委员分享了另一则故事。“我们团队中有的90后年轻人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冷板凳一坐就是近10年;有的前辈默默无闻投身科研,以毕生精力研发新药,造福千万患者。”
吴蓓丽委员提到的“枯坐冷板凳”,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她的身边。
据文汇报此前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朱亚,她的课题是通过解析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病原体蛋白的复合物结构,研究免疫防御机制。通俗来讲,这个课题的科研成果只有“无”和“有”。但8年来,朱亚一无所获。
8年无所获,让朱亚的心态从“不甘心”逐渐变成自我怀疑。吴蓓丽打消了她的顾虑,也为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她为朱亚申请项目确保资金延续;鼓励她同企业合作,学习通过抗体稳定复合物结构的前沿技术……朱亚回忆:“若没有导师无条件的支持,这8年中任何一个节点我都有可能放弃甚至转方向做医药研发。”
就在去年,朱亚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结构解析成功!她的这项研究也将对一批靶向药的研发提供强劲的助力。
“目前,一大批独家品种的抗癌药、罕见病用药,以适宜价格纳入医保。其中,创新药进入医保的速度明显加快,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两年内纳入医保。”今天的委员通道上,吴蓓丽委员带来了好消息。
而这个消息背后,正是无数像吴蓓丽这样的基础研究者,虽然时常“枯坐冷板凳”,但那份“十年磨一剑”的信念,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成为了点亮无数患者和家庭的“生命之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4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