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烈士纪念设施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织金县以烈士陵园提质改造为契机,创新展陈形式、拓展教育内涵,让英烈精神、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融入血脉,在全域联动中焕发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阵地焕新:变静态陈列为沉浸对话
历经两年精心建设,提质改造后的织金县烈士陵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无声的纪念”,而是成为立体生动的“红色课堂”。新建展厅内,织金地下党艰苦斗争的史料、抗日阵亡将士的名册、解放战争的英雄事迹、抗美援朝的浴血场景、对越自卫反击战“一门双烈士”的壮举,共同构成了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织金革命史诗。

织金县烈士陵园新建展厅。
泛黄纸页上的油印字迹,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整齐排列的烈士名册,一笔一划都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鲜红印章的烈士批复文件,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忠魂的庄严承诺。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烈士杨龙海、杨龙文的家书原件:“为了保卫祖国的稻田,我们要迎着枪弹出征”“作为烈士的弟弟,我要为光荣之家增光”……字字泣血,句句铿锵,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与英烈进行心灵的对话。
通过假山石、仿真绿植、情景投影等技术手段,展厅将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象体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触摸的过往、能感知的温度。”参观的党员干部感慨,这种沉浸式学习让红色教育告别“照本宣科”,成为一场直抵灵魂的“初心叩问”。
全域联动:变教育基地为红色学堂
织金县充分发挥烈士陵园红色教育阵地作用,以“倡议+服务+联动”模式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形成“党政机关带头学、企事业单位跟进学、青少年群体主动学”的格局,让英烈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信仰学堂”,帮助党政机关筑牢信仰之基。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委党校等单位将红色教育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深度融合,组织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在展厅开展“重走革命路”专题研讨。“要把英烈精神融入党性修养,以学铸魂、以学促干,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初心。”党校学员的感悟,道出了党员干部以红色教育淬炼忠诚的决心。
——“家国学堂”,帮助学校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县直中小学将烈士陵园作为“课外德育基地”,开展“小小讲解员”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展厅为参观者讲述烈士故事,在墓前献上亲手制作的菊花。“英雄就埋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我们的校园和家园。”朴素的话语里,是青少年对英烈最真挚的敬意,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注脚。

开展“小小讲解员”实践活动。
——“精神学堂”,帮助企业激发担当作为精神。县农业银行、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等企业将红色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在展厅重温熊家场“6·01”特大洪水抢险中“逆水而行的身影、彻夜不息的灯光”。“今天不必直面洪峰,但‘舍身向前’的精神要成为工作底色。”企业职工的感言,正是红色教育转化为岗位担当的生动体现。
此外,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义务讲解、整理烈士事迹,让红色教育从“被动学习”延伸为“主动传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传承”的良好氛围。
初心回响:变红色动能为发展势能
红色教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的实践中。织金县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后的四个月内,县委党校组织7个班次1659人开展现场教学;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学习团队149批次,参与人数超4000人次。一场场浸润式教育,让烈士陵园成为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滋养初心的“加油站”。

开展红色教育。
从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的承诺,到青年教师“以英烈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誓言;从企业职工“把抢险精神转化为岗位担当”的行动,到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英烈精神、红色教育正转化为攻坚克难的锐气、干事创业的底气。正如一位退役军人所说:“陵园改的是环境,不变的是精神;我们学的是历史,要做的是传承。”
如今的织金县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县红色教育的主阵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窗口。织金县将不断丰富烈士褒扬、红色教育形式,让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的织金大地上永远闪耀。
图片由织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韵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