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22 15:26:00 来源:戏说三国

光绪帝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年仅四岁便因形势所趋被迫登基。四岁的孩童知道什么呢,更别说国家政事了,说白了他只不过是两宫为了手握政权的傀儡罢了。一直以来,光绪皇帝只是徒有名号,没有任何实权。身为皇帝,在之后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中,因为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意见相对,此次变法仅仅维持103天便终止,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这件事后,慈禧太后不仅将大权重新握在了手里,还将光绪帝幽禁在中南海西苑瀛台,对外宣称光绪帝因病不能理政,后光绪帝在囚禁之地因病孤苦离世,年仅38岁,到最后都无一人陪伴。光绪皇帝生前没有受到皇帝的待遇,在死后所有的殡葬仪式却都极尽奢华,举世瞩目,引来世界许多国家的记者前来拍照,光绪帝死后才真真正正地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他死后殡仪之礼,花费白银45万两,光是杠夫就有7920人,送葬队伍更是长达十几里!

新来的朋友们可以点点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视频和文章,又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一、光绪帝殡仪,终享皇帝待遇

1908年11月,光绪帝在囚禁他的瀛洲结束了他被控制的人生,他临终前身边无一人相伴,等到被人发现时早已咽气。光绪帝一生过得都很憋屈,虽同是贵为皇帝,别人是万人之上,到哪都被簇拥着,而光绪帝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都备受冷落,一直活在慈禧太后的压制下。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光绪从小就被慈禧接到宫中抚养,早期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还是有感情的,等到光绪长大以后毕竟也是个有志向有野心的男子,在那个年代自然不愿意屈居于一个女子的掌控之下,两个人都不愿意放弃权利,渐渐地他们的关系就跌入低谷。就在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也跟着在中南海仪鸾殿离世。这对不是母子但又如母子的姑侄俩一生都在争夺皇帝实权,最后却前后脚地离开了他们心心念念的皇权。

光绪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他的棺材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下葬,而是一直暂存在观德殿,直到4个月后,清政府才开始举办光绪皇帝的殡葬仪式。还是因为光绪帝生前不受朝廷百官和百姓的重视,根本就没人想到去修建他的陵寝。直到去世第三天,朝廷才下旨修建光绪皇帝的陵寝。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因为陵寝还没建好,所以便决定将光绪皇帝的梓宫暂放在梁各庄行宫,从北京到梁各庄全程240里,整个仪葬队花费四天三夜才抵达目的地。据统计,此次殡葬仪式从头到尾消耗了45万两白银,要知道,当时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已经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那时的国库已经长时间入不敷出,在光绪帝去世前几年,清政府的财政赤字就已经高达几千万两了。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依旧打肿脸充胖子,为光绪皇帝的仪葬铺张浪费。据说当时光是去送葬的队伍就长达十几里,队伍里除了护送的清军之外,光是仪仗队员就有上千人,后面还跟着许多车马带着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可想而知场面是多么的壮观。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让人最吃惊的还是杠夫人数达到了7920人,其中抬法驾卤簿仪仗的人数就达到1300多人,光绪帝的梓宫也是相当豪华的,宽度更是超过了5米,它还有一个很吉利的名字,名叫“吉祥轿”,他的一个梓宫就需要128人一起抬,加上路上交替轮换着抬,每天分为60班,还有随行的1400辆马车,可见光绪的殡葬仪队规模的庞大。

二、皇殡隆重奢华,却无百姓跪拜

在古时,皇帝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所有子民见了皇帝都是要跪拜的,即便是皇帝的灵柩也是要受万人朝拜的,天子去世,更是要天下缟素。然而光绪皇帝如此兴师动众地举办殡葬仪式,围观的百姓也是乌泱泱的一片,可他们只是有看热闹的、闲聊的、站着的、坐着的,就是没有人进行跪拜。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就连光绪皇帝的宽度高达5米,金光闪闪的梓宫从大家面前过去,民众们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根本就没有人进行下跪,并且清政府维持秩序的官员也没有强制去做这件事。如果放在过去这肯定是一件大不敬的事,可能都要被拉去砍头的,然而当时的皇家在民间的权威早已不如从前,皇权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小,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使百姓们无比失望,他们不愿奉其为天子,也不愿去跪拜一个无能的统治者呢。

在举行出殡仪式的同时,光绪帝的陵寝也开始施工,这是个大工程,起初为了尽快竣工,西陵十分热闹,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忙碌,最忙碌时有将近6000人一同施工。可当时的清政府大势已去,经费大量短缺,工程也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直到清政府灭亡,光绪帝的陵寝也没修建完成。后来袁世凯为了逼溥仪退位,答应将工程修建完毕。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三、光绪帝一生孤苦,终是自食其果

光绪皇帝一生都生活在控制下,他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四岁那年的被迫登基,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小时候没能力抢回大权,长大后,一个年轻气盛的皇帝怎么可能愿意被一个妇人控制。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本准备大干一场,强烈支持抗争到底,绝不妥协,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终以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多条不平等条约结束。光绪帝自然不甘心,在维新派想要进行变法的时候极力支持,可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之后又在袁世凯的反叛中,光绪帝实行的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被强制终止,而光绪帝也被终身幽禁在了瀛台,从此再也没有行动自由,更别说皇帝大权了。

光绪帝为何死后才是“真皇帝”?

光绪皇帝是个好人,但不见得是位好皇帝,或者是他不知道该怎么成为一个好皇帝。政治权利的大揽不仅要有处理政事的能力,更要有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

有年夏天,慈禧和光绪去东陵,他们是坐着轿撵被人抬着,自然十分轻松,可那些抬轿的人和士兵们一直靠着双腿走,又是夏天,士兵们跑得汗如雨下,但光绪皇帝为了赶路,总是不顾士兵们的感受,一直在催让大家加快速度,有些士兵们因为跑得太久,不少人摔倒,甚至有人昏厥,队伍一片混乱,光绪帝不仅没有进行安抚,也没下令让大家休息放缓脚步,反而乐得拍手大笑,在一旁幸灾乐祸。到了东陵后,慈禧知道了这件事,便对光绪帝大加斥责,指责他不知下人们的辛苦。

虽然光绪帝一直以来被控制被压制,心情不爽,但是想发泄也不能对下人们发泄呀,这样做只会将民众推得越来越远,更别说获得民心了,要知道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这就是光绪不如慈禧的地方,慈禧知道收买人心,所以有这么多人愿意为慈禧做事,而光绪帝到死都是孤苦一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2 17: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光绪皇帝真的是被慈禧太后下药毒死的吗
...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最终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于瀛,此后他再也没有能够重获自由,1908年11月14日,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瀛台去世,次日,七十四岁高龄的
2023-01-11 15:07:00
到底是谁毒死了光绪皇帝?
...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二百零一毫克。光绪帝死因有了定论,是被人用砒霜毒死的,但到底谁是毒死光绪帝的凶手呢?光绪众说纷纭,可以分为3派:一、慈禧派认为:光绪之死是
2023-10-20 16:36:00
慈溪死后立下三条遗嘱,每一条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仪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接班人,当时溥仪即位时才三岁,而光绪帝在慈溪去世时也才30几岁,这说明慈溪心理早就想好了要立爱新觉罗-溥仪为皇帝,在慈溪死前她曾想杀死光绪帝,可没料到自己会
2022-12-22 18:30:00
聊聊最后一位国葬出殡的皇帝
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乃是光绪帝。他四岁登基,由两宫太后扶持,成年后面对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国家,他全力支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们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革。然而历时103天的改革
2023-02-02 12:40:00
光绪皇帝死因的两种说法,到底是谋杀还是正常死亡?
...死因,被学者们定义为正常死亡,原来在清宫档案当中,光绪帝的脉案,保存的非常完整,史学家会同中医学家深入系统的研究了这些脉案,认为符合病情演进的规律,未见特殊异常症状的出现,应
2024-01-30 18:07:00
他励精图治,办学堂造枪炮,试图挽救大清朝,为何英年早逝
光绪帝是清朝最后一个掌握过实权的皇帝,但他的生活过得却很悲惨。他的一生在慈禧太后的压制下生活,没有自由,更没有皇帝应有的霸气。他励精图治,办学堂造枪炮,试图挽救千疮百孔的大清朝,
2022-12-26 13:35:00
太监给光绪穿寿衣准备后事,光绪却突然挺身起来,慈禧:不穿算了
...慈禧太后也随之薨逝,这巧合的死亡时间让人很难不怀疑光绪帝真正死亡原因。不过无论真相是什么,历史都不可改变,随着两人的接连死亡,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登上了皇位,慈禧不惜残杀外
2024-08-05 21:33:00
光绪皇帝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一生为傀儡、为囚徒的悲惨皇帝,特别是百年来,围绕他的死因,众说纷纭。饱经忧患的光绪帝早已成了古人,该怎样认识其悲剧命
2023-08-30 19:34:00
公元1908年11月,年仅38岁的光绪帝病逝,之后仅仅时隔20个小时,权倾朝野近半个世纪的慈禧也驾鹤西去。晚清皇帝与太后一前一后相继离世,如此巧合引发了后世诸多猜测,两种观点形成
2024-04-30 12: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
彩叶映长城 共绘秋景画
10月27日拍摄的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秋景。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进入最佳观赏期山间层林被秋意染透红橙黄绿的彩叶错落交织与蜿蜒伸展的古长城相互映衬色彩交织间尽显秋意
2025-10-29 08:10:00
《愤怒的天府》:中国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像宋小武的《愤怒的天府》那样,以如此磅礴的气势与思想深度,重构民族记忆的史诗线索。130万字的三卷本
2025-10-28 14:5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嘉祥岳飞纪念馆楹联
(上联:赤胆忠心照汗青 下联:精忠报国千秋颂)(上联:教子育孙尽栋梁 下联:通义明道真贤母) (上联:上继祖德居县伴朝一代名吏 下联
2025-10-28 19:44:00
为何说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这个展览带你追溯“殷商之源”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殷商文化起源于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从1936年河南省古迹研究会李景聃一行为寻找商文化的起源来到商丘考古调查以来
2025-10-28 13:01:00
东南网10月2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当日,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4集纪录片《追光》
2025-10-28 10:18:00
鲁网10月27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李安琦)10月24日,德州天衢新区长河街道簸箕刘社区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培训活动——“学四书五经
2025-10-27 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