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前288年,正处于战国末期,诸侯国突然听到秦国传来了令人惊愕的消息:秦昭襄王竟然称帝了!虽然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各诸侯都不当成一回事,但如此明目张胆的僭越行为实在太过分了。
没过多久,诸侯的眼珠再一次掉了下来,齐湣王也有样学样的称帝了!齐国和秦国是此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相当,先后称帝,这不是给乱世再火上浇油吗?这个事件就叫做齐秦互帝。
虽然齐湣王受了高人指点,称帝两天后就取消了,仍然称齐王,不过他的狼子野心已经完全暴露了。此时的诸侯国,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依附秦国,要么依附齐国。自春秋以来,东方六国都视秦国为夷狄,因此感情上更倾向于齐国。
偏偏有一个国君却不这么想,他就是燕昭王,他对齐国恨之入骨。这个恨不是无缘无故的,当年燕王哙糊里糊涂竟然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自己反而做了臣属。这事虽然荒唐,但毕竟属于燕国内政,齐宣王却插上一足,借机攻灭了燕国,并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燕昭王作为庶子,正在赵国当人质,在赵武灵王的扶持下,他才回到故国继承了王位。虽然他父亲宁愿将王位传给外人也没考虑他,但燕昭王始终还是惦记着齐国的杀父之仇、灭国之恨。
机会就这么来了,齐国展现了他的野心,也遭到诸侯的忌恨。此前,齐湣王已经相当霸道了,他取得过对楚国的胜利,又打败了魏国和赵国,随后又带领韩赵魏击退了秦国,协助赵国攻灭过中山,剿灭过宋国,可谓战功赫赫,彪炳千秋。
不过,战功越多,敌人也越多;战果越丰富,隐患也越丰富。燕昭王看出了这点,向自己的亚卿乐毅询问:“现在可以攻打齐国了吗?”这个问法并不唐突,乐毅投奔他就是为此事而来,并且已经等待了多时。
乐毅表示,此时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以燕国之力,万万不可能与齐国相抗衡,最好要多叫几个国家一起帮忙。于是,燕昭王便派人去游说各诸侯国。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其余诸侯国虽然害怕齐国,但只要有人挑头,还是愿意和齐国掰掰手腕的,毕竟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就是这样打打杀杀过来的。赵、楚、韩、魏都愿意出兵,秦国更是乐意参与。赵国是其中比较强的,乐毅又是赵国人,赵惠文王将相国大印都给了他。于是,乐毅成为这支联军的上将军,不过楚国并未如期出兵。
说句实话,齐国虽然强大,但并没有强大可以抗衡六国联军的地步。齐湣王没有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双方在济水之西发生交锋。五国受欺负多年,是一支摩拳擦掌的哀兵,而齐军则因为连年征战,士兵的厌战情绪很强,双方的士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
大概是因为从来只有他打别人,从来没有指挥过防御战,齐湣王的心态失衡了,他昏招频出,竟然威胁将士死战,不然就挖祖坟、杀全家。齐军上下更加离心离德,憎恨齐王比憎恨敌人更甚,自然一触即溃。
这一战叫做济西之战,齐国主力遭到重创,齐湣王被迫逃回都城临淄。按照春秋时代的打法,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然而在战国时代,更多的是灭国之战,不死不休。秦国和韩国不和齐国接壤,没有领土要求,只是想削弱齐国而已。因此这两国没有心思再战,乐毅也就遣散他们归国。
剩下的燕、魏、赵三国则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继续攻打齐国。乐毅让魏国南下,赵国北上,自己则率领燕军死攻临淄。楚顷襄王打着帮助齐国的名义,让淖齿率兵进入齐国。齐湣王满怀感恩之心迎接,并封淖齿为国相。没想到来的楚军却是一群狼,他们杀掉了齐湣王,并夺走了不少土地。
听说齐湣王被杀,临淄军心大乱,虽然又立了齐襄王,但根本挡不住燕军排山倒海的攻势,很快被攻破。有人此时劝说乐毅见好收兵,毕竟联军已经名存实亡了。但乐毅认为现在已经是燕强齐弱,不可以浪费机会,他挥师在齐国大地尽情驰骋,六个月时间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城,只留下了莒和即墨。
燕昭王和乐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蛇吞象的方式干掉齐国,不让它死灰复燃。一方面他们在占领地广施仁政,拉拢人心;另一方面分兵布守,不给齐国半点机会。不过这样以来,兵力分散的燕军对莒和即墨两城的攻城兵力就不足了。
乐毅倒也不着急,他一打就是五年,反正等到齐地完全归化以后,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过来,灭齐是早晚得事情。此时的他,名望达到顶点,白起征战一生,不过攻下七十城,而乐毅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做到了。燕昭王与他君臣互信,封他为昌国君。
眼看战国时期最大的冷门就要诞生之时,燕昭王病逝,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继位的燕惠王中了反间计,以为乐毅久攻不下是故意拖延时间,为今后自立为齐王做准备。因此,燕惠王改派骑劫去攻打齐国剩下两城。乐毅一气之下,回到了赵国。
乐毅前脚走,骑劫马上就中了齐人的计谋,被杀得打败。齐国立国八百多年的底蕴终于发威,顷刻之间收复了全境,将燕军赶了回去。
这时候燕惠王才后悔,希望能召回乐毅。可是乐毅心灰意冷,赵国对他也不错,他并不愿意回去,并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面对燕惠王的指责,慨然答道: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也就是说,乐毅并不愚忠,他效仿伍子胥不做冤鬼。不过后来他还是原谅了燕王,成为赵、燕两国的客卿,为两国关系友好做出了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