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华商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5处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据了解,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已达12个。
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
近日,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通过文旅部验收,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这一“国字号”招牌,将为陕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什么?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指出,经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现将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如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具体代表什么内容?将有什么意义?1月31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刘晓霞教授。
刘晓霞教授表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容包括历史古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范围为榆林市,但也会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将非遗文化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有可能包含了榆林之外,从行政申报主体来讲,是榆林市。陕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处,耕地与草原、沙漠在此交汇,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相遇并长期冲突、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地相互作用模式。以榆林市为代表的陕北地区,既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相互交融的前线,也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性区域;既有大漠草原、黄河黄土等自然奇观,也有长城边塞、红色革命、民俗民歌等厚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
为什么榆林市能通过验收?
刘晓霞教授表示,近年来,榆林市针对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出了全面的规划体系,包括全域旅游规划、县域旅游总规以及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旅融合等专项旅游规划,顶层规划体系比较完善。在文旅融合方面,建成了多个重大文旅项目,成绩突出,比如榆林市除了已建成的石峁遗址、统万城、镇北台、波浪谷、红碱淖等高等级旅游景区,还新增了民歌博物馆、非遗文化博物馆等多业态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成功申报了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成果为榆林市通过文旅部评审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入选后有什么深远意义?
刘晓霞教授分析,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十多年来,我国已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此次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入选,是陕西省首次获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讲,陕北文化长期处于西北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错地区,也属于丝路沿线区域,入选后,这一带丝路沿线的文化特色能得到加强。
从陕西省层面来讲,陕西省的文化发展和保护,长期以古都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文化为主,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出现,将展现多种文化,陕西文化的多样性能得到大家的认识。
从榆林市层面来讲,多年来榆林市专注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展示的是文化符号,但让大家忽略了长期的文化底蕴,所以很有必要对文化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开发;另外,优化了榆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榆林市需要加强文化自信,经济、社会、文化得到共同推进和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会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次评审也是有力的宣传,而“国字号”的招牌,会大力带动陕北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道一下
什么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保护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也是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华商报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唐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08: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