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中产妈妈:有父母帮忙,我才敢生二胎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0-31 17:41:00 来源:缘之心

在生育新时代,人们需要桩桩件件的具体叙事去了解,是什么促使我们决心孕育一个新生命,又是什么让我们暂缓这个念头。

作者 | Elise

编辑 | 腾宇

题图 | 《亲爱的小孩》

生育选择从来都是热门话题。而不断变动的时代背景、生育政策变化和生育观念的演进,为这个话题提供了复杂的讨论框架。从法定婚龄到更年期,女性总是面临“是否要生孩子”“如何抚育孩子”的问题,但这本该是整个家庭甚至全社会都共同考虑的问题。

生还是不生?这项研究告诉你

从做出生育决策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女性就已经被架到母职的高台之上。她们总会被询问:“结婚了吗?”“生几个?”“男孩还是女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莱从2017年开始关于二孩妈妈群体的研究,那时候距中国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刚好一年:“在我们70后这代人的词典里,几乎没有‘不婚不育’这样的词。70后、80后的女性很少会纠结‘生不生’的问题。当85后、90后的人群成为主流育龄群体和生育政策的目标对象时,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生育是个人选择,而非必须。”

蒋莱,拍摄于2024年1月。(图/受访者提供)

蒋莱认为,人们无法仅仅依赖老一辈的经验来看待生育这件事。在生育新时代,人们需要真实的生育叙事。她希望能够通过对生育女性的观察和交流,梳理出女性个人生命体验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的连接。

研究生毕业后,蒋莱进入体制内单位,结婚不久意外怀孕了,在“早晚都要生,早点完成任务,身材还恢复得快”等看似不假思索的赞同声中,蒋莱有些被动地成为一名母亲。

生育的经历让蒋莱开始思考:年轻女性在规划自己人生时,需要考虑何时结婚以及何时生育?对于已婚已育的女性来说,她们已经在妻子、母亲、女儿、儿媳、职场人士等多重身份中忙碌着,同时她们还要面临是否响应时代潮流作出再生一个孩子或多个孩子的选择。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大家依然将育儿视为家庭私事,社会政策和福利体系尚不齐全,女性无偿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照料工作。

蒋莱想知道:在当今中国社会,生还是不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蒋莱刚开始做二孩妈妈群体研究的时候,沈洋还在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当时,沈洋在社交媒体十分活跃。蒋莱发现沈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为性别研究的博士,便在网上向她发出了共同研究二孩妈妈群体的邀请。

2015年11月,沈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时拍摄。(图/受访者提供)

彼时,80后的沈洋刚刚结婚,而70后的蒋莱正在为要不要二胎陷入纠结。两个女性学者虽然人生经历迥异,却和无数女性一样,同处在一个“生还是不生”的人生节点上,于是她们决定做些什么,为自己,也为更广泛的女性。

生育如何改变了女性?

母职困境,隐藏在母爱神话的光环之下。

育儿的代价往往是未知的和被遮蔽的。女性的困境,唯有女性才看得真切。书中访谈的高学历家庭夫妻,妻子仍是育儿分工的主要承担者。

书中写到的一位70后二胎妈妈文清,生育之路极为不易:第一胎顺产时经历过大出血,二胎生产时再次大出血,险些止不住,经历了一场“生门”的煎熬——流血量达到可怖的2700毫升,身体置换了三分之二的血液。

在那样的生死关头,文清清楚记得,丈夫一直在刷手机,连医生都看不下去了。当她抢救回来后,医生嘱咐得有人一直给她按摩双腿,防止血栓。丈夫给文清按了大概三分钟,就说手好酸,不行了。

一旁的婆婆严厉地责备了丈夫,最后自己动手给文清按摩。那时候文清觉得,只有女人对女人是感同身受的,也始终对丈夫在她生产那天的表现难以释怀。

(图/《产后调理院》)

在结婚九年、生育了两个孩子后,她才开始仔细复盘自己“丧偶式育儿”的经历。而在沈洋和蒋莱访谈的对象中,文清并不是孤例,家庭的育儿主力几乎都是祖辈、母亲和阿姨,丈夫的参与度较少。

有一位叫钰涵的采访对象,她当初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大学时代跟她一起打游戏的男生。生了二孩后,育儿全靠钰涵的娘家支持。“本来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丈夫什么都不搭手,我想生了第二个,他总能长大一点吧,责任心应该更强一些,但是他进步没有那么明显,我就更累了。”钰涵有时候觉得自己养了三个儿子,“每天穿什么衣服还要我给他找。”

书中提到了夫妻间的思维和行动脱节的实例:“钰涵时常感到,做家务最累的不是体力上的辛劳,而是精神上的疲惫——她的脑海中始终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每件事都必须按时完成,不能有丝毫差错。而她的丈夫却没有这样的时间压力,他虽然会按要求完成家务,但一旦有空闲,就会坐下来打游戏,而且常常是玩那些难以立即停止的游戏。”

(图/《亲爱的小孩》)

《新生育时代》中提到,许多女性决定生育二孩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祖辈对于孙辈的抚育支持。父母的帮助不光降低了女性的家务成本及育儿成本,也保证了她们的全职工作。例如书中提到一位叫颜文婷的女性,怀二胎之前先询问了母亲的意见,在母亲表示愿意继续带二孩之后,才放心地怀孕。

隔代抚育的普遍性,与目前国内0—3岁的普惠性托育机构普遍缺失有关。今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围绕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出台13条具体举措,其中就包括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

在蒋莱看来,当下国内文化市场涉及生育的作品,不是孕产胎教就是亲子百科,核心理念完全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延展。似乎一旦选择成为母亲,女性的身心价值就是服务于孩子的福祉,与此同时,女性个体会遭遇什么、失去什么、选择什么,似乎都不重要。

今天年轻女孩中蔓延的恐婚恐育思潮、城市妈妈加入鸡娃大军,都和狭隘化、密集化、单一化的母职氛围有关。蒋莱与沈洋的研究,是希望通过记录个体的生命体验,给女性一些更具体的、带着问题意识和具体场景的参考,为这场艰难的选择做一些知识储备。

(图/《产后调理院》)

男女之间如何看见彼此的困境

我国法律在孩子冠姓权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六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写道,“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在蒋莱和沈洋的四十余例调查对象中,有八例孩子随母姓的情况,其中七例是二孩随母姓,一例是一孩随母姓。

沈洋生育一胎时,曾经和丈夫商量冠姓权的问题,并一致决定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孩子跟谁姓。但丈夫始终觉得这种做法过于反传统,最终她只能让步。

(图/《82年生的金智英》)

这让沈洋有时觉得不公平,尤其当某些阶段她带孩子更多的时候,感觉更强烈。虽然定量数据显示,女性承担家务时间几乎是男性的两倍,但她依然感觉实际差距肯定更大。母亲在育儿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包含在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操心,很难量化。

对孩子姓氏的协商,往往发生在母亲是独生女的家庭。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的政策实施,这使得“二孩跟谁姓”的话题搬上了家庭的谈判桌。沈洋是独生女,她的父亲也希望她能有一个孩子姓沈。沈洋说:“没生一胎的时候我和我老公已经达成一致,无论孩子性别,二胎都是跟我姓。因为我们觉得这样才相对公平。后来在一孩出生后,他父母主动提出二孩跟我姓。我父亲也一直有这个期待。所以二孩随我姓是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

(图/《今生也是第一次》)

沈洋的人生经历,在外人眼中可谓是标准的“人生赢家”:30岁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毕业,回国在顶尖高校任教,与同为海归学者的丈夫结婚,按部就班地规划落实买房、结婚、生育大事。

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担任副教授,研究性别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和公共政策领域,但就是这样一位社会认可的成功女性,生娃后依然觉得生活“一地鸡毛”。自身的生育经历,让沈洋对于生育动机有着更为强烈和全面的反思。

作为85后独生女,沈洋追求个人自由与个体成长,她认为大人为孩子牺牲与妥协应该有个限度。她发现,身边以孩子为中心的、经济和情感过度投入的密集型育儿模式正在成为中产家庭的主流生活方式。因此她也时常反思:究竟在孩子身上投入多少才是合理的?

反思之余,她也积极实践。从一胎开始,她就试图打造一种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不考虑距离家里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的兴趣班,因为“接送太折腾父母”。她把孩子送去不放寒暑假的私立幼儿园,家务、育儿请阿姨外包,用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方式,打造不以孩子为中心、运转更自如的家庭生活,给自己争取更多私人时间。

(图/《凡人歌》)

在蒋莱和沈洋访谈的对象中,大多数来自城市中产或富裕阶层,有高学历和房产。她们生一孩到三孩都有很大共同点,比如工作稳定、经济条件宽裕。大多数受访者都在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机构稳定就业。但是她们也意识到,母职履行对于这些有优势的妈妈都尚且处处不易,而更多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女性要面临的“生命之重”显然更加严峻。

在项目完成时,蒋莱下定决心不再生育二胎,坚定地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内心的使命。

她和沈洋都认为,这是一个对女性生育要求远远超过支持的转型时代。她觉得,生育的关键还是要缓解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冲突。这个宏大的命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回答。

在沈洋看来,男女之间如果能看见彼此的困境,认可对方做的努力,或许可以促成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个体可以做出微小的改变和尝试去打破不平等的分工,但更大的改变还需要依靠社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生育友好型”社会才不会沦为空谈。

校对:车轮饼;运营:鹿子芮;排版:琳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31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投胎做他俩的孩子,真的太惨了!
...不加以禁止,整个圈层都将以此为潮流。曾几何时,不少中产以上的女性都暗暗思量过,要不要也找个“肚子”免去生育的苦楚和风险呢?这原也是人之常情,可在大家都想找个“肚子”的时候,往
2023-01-11 01:04:00
全网爆火的免签国,成了中产「生娃天堂」?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作者:郭恩一你坐过“婴儿航班”吗?在一架飞往中国的飞机上
2025-04-12 03:18:00
印度人口超过中国,中国人生育成本有多高?
...庭向新家庭透支性转移资源的过程,同样在都市流动的新中产阶层中发生,双方家庭不仅更有意愿出巨资为下一代买房,也不惜千里迢迢投入劳动力,为孩子照顾下一代。钟晓慧说:我们首先应追问
2023-04-12 13:49:00
...真金白银”,还需要专业、普惠的托育服务。“小时候,父母上班时,把我送到单位的托儿所,下班时再随父母一起回家。”如今,李嘉欣期盼着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减轻双职工家庭在育儿方面的
2023-10-30 09:41:00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并非20岁,这个年龄,生出的娃更健康
...育宝宝,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孩子出生以后会不会更聪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父母的事业发展。在25至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被认为是女性生育的黄金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女性的身体和心理状
2024-06-20 10:48:00
生娃要趁早,年轻时生孩子,妈妈体力好,也更容易恢复
...轻时生孩子,妈妈体力精力好,也更容易恢复,而且家里父母也能帮着带孩子。“这是很多早生孩子坚持的观点。确实,女人的生育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龄是35岁
2023-01-01 09:10:00
怀孕对女性的三大好处,看看有没有让你心动的?了解下
...生育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仅需要投入金钱,还需要父母的情感和教育,这两点不能忽视了。再者,能在合适的年龄生孩子,对女性其实也有好处,不妨了解一下。怀孕对女性的三大好处,看看
2022-12-21 21:50:00
...位学者共同发起了一项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得出了“中产的性生活被剥夺了”“经济形势越差,年轻人性活跃度越低”“00后男性的性观念越来越保守”等结论。於嘉透露,2025年,他们
2024-12-11 18:45:00
生育率暴跌的东亚,富豪们在疯狂生娃
...,而布鲁克林贫民窟里的大家庭数量,也要远多于长岛的中产阶级们。但“穷人多生,富人少生”这句话里的“富人”,其实并没有囊括所有富人。是的,多生的不只是穷人,还有那些财富较为充裕
2023-03-09 15:0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为折翼的生命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鲁网11月17日讯一夜新凉,数日秋风。当梧桐叶开始飘落,身体似乎也最先感知到这季节的变换——那些藏在身体上的伤,是否也在提醒您
2025-11-17 10:58:00
星愿妈妈:让阳光照进心里
鲁网11月17日讯和面、揉团、醒发、蒸制……这些动作在家长的碎片时间里重复了上千遍,却从不曾机械。面粉在指腹间流转的温度
2025-11-17 10:57:00
无棣县棣丰街道棣州社区开展 “雅韵流芳,花悦生活” 主题文化插花活动
鲁网11月17日讯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品质,营造人文宜居的良好氛围,近日,无棣县棣丰街道棣州社区开展了“雅韵流芳
2025-11-17 10:58:00
近日,富德生命人寿永年支公司组织内外勤员工携带水果、挂面、米、面、食用油、纸抽等生活物资,走进永年养老院,看望在院的老人们
2025-11-17 10:17:00
艺术城市建设--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结业展开幕
2025年11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训》结业展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V10报告厅举行开展仪式
2025-11-17 10:55:00
“十四五”·大图景 小目标|孕妈宝妈的“定心丸”
11月5日,在邯郸市新育幼儿园托大班,老师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摄11月5日,邯郸市妇幼保健院二楼孕产保健门诊
2025-11-17 08:01:00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彩绘中文版世界地图。如今
2025-11-17 08:01:00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旨在为全体参保人提供规范、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如今,医疗保险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部分参保人在医保待遇享受方面仍然存在认知误区
2025-11-17 08:03:00
11月15日,由华文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山西大学承办的“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在太原结课。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60位华文教师齐聚太原
2025-11-17 07:08:00
每逢“双11”,预售、满减、秒杀、折扣各种优惠让人眼花缭乱。此刻的你也许还沉浸在“剁手”的快感中,翘首等待自己的“宝贝”送达
2025-11-17 07:51:00
一场由犬只伤人引发的邻里纠纷,最终演变为一死一重伤、一人涉嫌故意伤害被公诉的悲剧。11月13日,山西长治“狗咬人引发的血案”一审在山西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2025-11-17 07:51:00
距离“十四五”收官还有不到两个月,各地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陆续揭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GDP万亿城市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
2025-11-17 07:53:00
没花一分钱却得到了一处总价313万元的房产,这对任何人而言,除非“撞大运”、否则无法想象。然而,它却在来西安创业的河南人小谢身上发生了
2025-11-16 07:58:00
西安2025—2026年供暖季已于2025年11月15日零时正式启动。市民朋友们,您家的暖气是否如期而至?在供暖首日开展直播活动
2025-11-16 08:30:00
南报网讯(记者钱红艳)市招考院发布消息,我市2026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将于11月19日至20日进行网上报名
2025-11-16 08: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