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高梁河之战之后,宋太宗为何遥控不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9 06:52:00 来源:戏说三国

979年,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亲自率领十五万禁军北伐,并且包围幽州城。宋太宗虽然没有能取胜这场战争的胜利,但却一战成名,被后世称为“高梁河车神”。这场高梁河之战是宋、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较量,为何宋军没能取胜,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呢?

一、画蛇添足,骄傲轻敌

979二月,宋太宗率领大军北上,不过他当时目标不是幽州,而是北汉的都城太原,也就是说宋太宗最初的想法是灭掉北汉,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事,让宋太宗认为辽国不堪一击。这年三月,辽国大军援助北汉,在白马岭遭到宋军的阻击,结果辽军大败,伤亡万余人。

高梁河之战之后,宋太宗为何遥控不动?

白马岭之战使得北汉失去了外援,之后北宋大军全力攻城,北汉皇帝刘继元见势不妙,被迫于五月初六出城投降。至此,北汉政权灭亡,宋太宗赵光义已经实现了他的战略目标。可是白马岭之战的胜利让他误以为辽军不难对付,于是他又产生了乘胜北上,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二、军心动摇,强弩之末

战争是残酷的,所以赏赐对于在沙场上卖命的将士而言是最大的鼓励。按理说宋军灭掉了北汉,击退了辽军,宋太宗就应该对将士们论功行赏。可是宋太宗却没有这么做,导致军心动摇。据史书记载,“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会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意,而上将遂伐契丹、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

高梁河之战之后,宋太宗为何遥控不动?

俗话说“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宋太宗率领的这十几万人是北宋的精锐禁军,可是他们自979年二月以来,就一直与北汉作战,打了三个多月。战争结束后,宋太宗没有给军队休整的时间,而是离开了太原,来到了镇州。到了六月十三,宋太宗率领大军北伐,此时这支军队已经有四个多月没有得到休整,另外当时的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了。

三、顿兵坚城,准备不足

宋军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他们的兵力还是远远超过辽军的,所以在交战之初年,进展非常顺利,仅用十天的时间,就抵达了幽州城下。之后,宋军从四面包围了幽州,开始进行惨烈的攻城战,期间宋太宗亲临前线督战。但是由于幽州城防坚固,加上守将韩德让指挥有方,宋军久攻不克,战争陷入僵局。

高梁河之战之后,宋太宗为何遥控不动?

另外,赵光义还犯了一个错误,他对辽军救援的情况估计不足,只派了两万人对西部、北部地区进行警戒。七月六日,辽国的援军抵达,宋太宗只得率领主力与其交战,双方在高梁河展开了一场大战!交战之初,宋军击退了耶律沙所部,但是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领两支精锐骑兵,直接冲击宋军的两翼。宋军根本抵挡不住,全线溃败。

耶律休哥亲自领兵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宋军损失惨重,“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在逃跑的过程中,宋太宗大腿上中了两箭,乘坐驴车逃离了战场,因此被称为“高梁河车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战之后,宋太宗再也不敢亲临战场了,不过他却坐在宫中遥控指挥。

参考资料:1.《宋史》;2.《续资治通鉴长编》;3.《辽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9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太宗的军事失误,高梁河惨败的背后原因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率领十余万精锐禁军北伐,想要一举夺取幽州,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宋太宗绝对没有想到,自己非但未能取胜,反而遭到惨败,沦为千年后的笑柄。从军事的
2023-09-09 18:01:00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初六,宋太宗在率领大军攻打幽州时,辽国的援军从左右两翼杀来,双方在高梁河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宋军全线溃败,宋太宗腿部中箭,落荒而逃。然而在宋太宗晚
2024-02-28 13:31:00
满城之战揭秘:辽军为何惨败
979年,宋太宗亲征辽国,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却兵败高梁河。之后,辽国发起报复行动,数万契丹骑兵杀入北宋境内。在徐河以北的满城,辽军遇到了北宋的军队,双方十几万人展开了一场血
2024-03-09 13:25:00
高梁河之战后,北宋对辽如何组织防御?
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六月攻灭北汉后,对形势过于乐观,欲凭借石岭关之役与太原之役得胜之势,一鼓作气攻伐辽朝,夺取燕云十六州。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宋军后勤补给不足,连番作
2023-06-21 13:07:00
辽国名将斩杀北宋禁军十几万,宋太宗也因他而死
997年农历3月29日,宋太宗赵光义死于万岁殿,享年59岁。按理说,宋太宗的年龄并不算大,怎么能在60岁以下的年龄去世呢?原来宋太宗的死与辽国将军有关。18年前,宋太宗御胜娘家,
2023-06-16 05:38:00
北宋的三次败仗:从高梁河之败到好水川之耻
...976年11月某晚糊里糊涂地死了,落得个烛光斧影的猜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顺势统一了全国,但契丹人也在一步步向南逼近。宋军完全由步兵组成,还缺少防御重镇,所以被契丹打得狼狈
2024-01-29 09:17:00
宋太宗兵败高粱河,最后赶着驴车逃跑
一、烛影斧声,宋太宗弯道超车当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后周政权的时候,按照礼法,他应该迅速的立下太子。但是,脱胎于唐末五代十国的血腥故事,立了太子,对于皇帝是十分不友好的,毕
2023-01-20 15:34:00
他是北宋第一战神,多次击败辽国战神,过世后皇帝亲自哭灵
...以三分之一的损失打败敌军,受到赵匡胤的嘉奖,再后来宋太宗进行第一次幽州战役,不过在高梁河战役中被辽国战神耶律休哥反击,唯有他率人且战且退,优秀的指挥才能连辽国战神都吃了一惊。
2023-07-05 14:05:00
为何说“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的双赢
...但北宋在军事上很少有所建树。公元979年,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赵光义雄心勃勃,想要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对北方的辽国发起了战争。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但不幸的是宋军在高粱河遭遇大败,
2024-08-01 2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