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几乎每天都遭遇“炸机”,两周内更新16版无人机
杭州日报讯王瑶峰的衣领上,如今多了一种“颜色”。
今年早些时候,浙江省总工会认定了一批2024年度“浙江金蓝领”。在这些优秀的技能人才中,有钳工、电工、焊工,有家政服务员、程序设计员、民航乘务员,也有茶艺师、品酒师、人工智能工程师。31岁的杭州特警王瑶峰作为无人机应用员,和各行各业的高手一起,收获了这份荣誉。
究竟是怎样的“应用”,让王瑶峰的领口染上了“金色”?一切还得从去年的一场比赛说起。
比赛允许“不择手段”,但好手段从何而来
去年9月,浙江省公安厅组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警用无人机技术竞赛。之所以说这场竞赛前所未有,倒不是因为参赛装备有多罕见,而是竞赛内容让很多警队无人机高手感到陌生:防御反制。
杭州特警技术大队的参赛项目要求在空中捕获一架无人机,并带着被捕获无人机成功返航,用时最少者获胜。比赛除了明确目标无人机的重量是900余克外,对于参赛者如何捕获目标不作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允许“不择手段”。但就是这么开放的赛制,让各参赛队伍感到相当棘手——平时训练都不是这么“玩”的呀。
在警用无人机日常训练和实际操作中,通常用小型穿越机快速撞落目标,而非采取捕获的方式。撞落目标在人员密集场所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捕获目标在安全性和保留证据方面都更有保障,操作难度却要高得多。王瑶峰说,日常训练用的5寸穿越机太小太轻,无法胜任捕获任务,大型无人机虽然捕获能力没有问题,但速度太慢,很难在比赛中拿到名次。最后,队里决定选择以前从未用过,但速度和力量都能满足比赛需要的10寸无人机。
在备赛的两周中,王瑶峰和队友们没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因为几乎每天都会遭遇“炸机”。他们甚至求助于高校的教授,尝试从物理学角度解决捕获难题。十几天中,参赛无人机更新了16个版本,而每一次版本更迭背后都是大量失败案例。比如,空中捕获虽然成功,但两架无人机被绳索缠在一起,双双坠机;比如,目标虽被捕获,但在返航途中意外逃脱,功亏一篑;又比如,进行抓捕的无人机被目标强行拖拽,失控坠落……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代表杭州特警出赛的人选也最终敲定——平时训练最刻苦的王瑶峰。
“奇兵”出击,他的操作让裁判组眼前一亮
派王瑶峰出赛,杭州特警是出了“奇兵”。
2015年,王瑶峰被特招加入杭州特警时,他几乎没正经接触过无人机。“大学里我特别擅长跑步,靠着这点身体素质才有机会成为一名特警。”王瑶峰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3000米能跑进10分钟的体育健将竟主动加入了无人机兴趣小组,其他队员在训练场上练习,他就在旁边盯着,等有机会上手飞一把。哪怕后来负责内勤工作,他也坚持参加无人机日常训练,保持操作手感。可尽管如此,他也不是队里的无人机驾驶技术尖子。
为了这场比赛,王瑶峰成为每天最早赶到训练场的人,并抓住一切间隙加练,驾驶水平迅速进步。“每一次失败后的复盘总结,他都是思考最多、讨论最多的人,这一点难能可贵。”队里对无人机最有研究的宋凌君说。
事实证明,“奇兵”更能“亮剑”。比赛当天,王瑶峰的操作让裁判组眼前一亮。在5分钟的准备时间里,其他选手都在做最后的练习,只有王瑶峰不紧不慢地喝了口水,翻了翻教练组准备的攻略,再掏出望远镜观测起无人机的位置。很多人看到这里都笑了,规则并未禁止使用望远镜,王瑶峰这招为他省下了好几秒无人机巡航搜索的比赛时间。比赛开始后,气氛相当紧张,其他选手操作时都默不作声。轮到王瑶峰时,只听他中气十足地喊着:“起飞……稳住……准备降落……”原来,王瑶峰这是借鉴了飞行员,将每个执行步骤都喊了出来。
真正赢得满堂彩的,是王瑶峰的两次甩尾操作。第一次,他操作无人机高速飞向目标,成功捕获后迅速甩尾,利用捕网惯性,将目标牢牢卷住;第二次,他操作无人机保持较快速度飞向着陆点,就在大家以为无人机要刹不住时,无人机再次甩尾,利用重心偏移减速,平稳降落,最终夺冠。
“其实我心里紧张得要命,别人都是提前减速着陆,只有我走了一步险棋,多亏没有白练这个‘绝招’。”王瑶峰说。
“最不像特警”的特警,冠军团队都是“技术宅”
王瑶峰认为,“金蓝领”荣誉并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属于他所在的集体。“你看过一级方程式赛车吗?”王瑶峰说,他很喜欢看F1比赛,“这项运动教会我一个道理,哪怕是最好的车手,没有强力团队的支持,也不可能夺冠。”
就拿王瑶峰参赛的无人机来说,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团队的心血和付出。比如,捕网能稳定使用,全靠宋凌君灵机一动想到的磁吸扣,一旦捕网受力,无人机正下方的磁吸扣就会自动脱落,让捕网重心始终保持在机身中央,避免了失衡问题。不少新民警也出了不少力,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将大学时期制作无人机的经验汇总,让团队少走了不少弯路。
“技术大队两大主业,无人机和排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有许多共通的地方。”王瑶峰说,技术大队的特警“最不像特警”,更像一群“技术宅”。技术大队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类车床、电池以及罕见的小玩意儿,角落里的3D打印机还能制造出队员们灵光一闪所想到的零部件。拼尽全力攻关“从无到有”的无人机捕获技术,队员们就是希望能代表杭州争一口气。
攻关的成果,也为杭州低空警务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目前,研发团队已经申请了无人机网捕装置的专利。“我们还准备在市警校设计课程,把这次经验推广给更多同行。”他笑着说,“‘金蓝领’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我能有更强的工匠精神,创造出更多突破和可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7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