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陈艳波 丁玲
近日,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贵州大学联合邀请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理论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
深度揭示“第二个结合”的学理哲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结合,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韩庆祥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它们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种文化生命体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既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也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化根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呼应了当代世界文明中心逐渐从西方向东方、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对我们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框架,巩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立胜研究员认为,只有全面、具体和深入地认识两个结合的相互关系,才能在理解“第二个结合”时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决定论的风险,才能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漆思教授从“体用关系”的视角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和深刻意义。他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解决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分裂提供了新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必然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的文明观。
盖建民教授认为,道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出深厚的内在渊源和亲缘性,其特有的包容性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性。
刘森林教授认为,在理解“第二个结合”时,需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根本的参照体系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创造的新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必然承担起克服现代文明虚无主义本质的历史使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深刻领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继承和转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珍视的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也要吸收借鉴现代文明所取得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使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的文明形态,汇聚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仰海峰教授认为,自觉构建能够应对全球变局和中国实际需求的知识体系,形成一套自主的知识地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应以开放的视野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学科知识体系,用具有原创性的话语来表达、阐述和解答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邴正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包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优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各种文化要素能在历史和现实中平等互益地交融,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有效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要素。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李佃来教授深入剖析了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而且为重新审视和解读新的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前提,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周丹研究员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和探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需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人类的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更是为了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
王海峰教授认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基础,构建科学完备的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匹配的哲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根本任务在于构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匹配的多元统合的中国现代哲学,让中华民族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范式。
张柯教授认为,积极开展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充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回到中华思想的本源,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深入阐发共产党人的“心学”的理论创新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正心修身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的“心学”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新的历史实践和方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结合而提出的标志性话语,树立了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典范。
郝立新教授认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聚焦新的时代课题,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自信和精神自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汪信砚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徐圻教授认为,我们在研究、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心学”时,需要全面理解“心”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哲学始终从道德和价值视角理解“心”并形成独特的内涵,共产党人的“心学”也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切入。
薛伟江教授认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共产党人实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关键所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而且是一种创新形态,这种形态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当代西方哲学所无法或者说无力解决的问题,为未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指引。
白刚教授认为,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我们可以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传承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导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几个方面,来理解共产党人的“心学”。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4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