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北京石景山八大处中西医结合医院 甄建华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站博士后、中医学博士。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师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学学术带头人谷晓红教授及脑病学专家陈志刚教授。
擅长:哮喘、头晕、头痛;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并改善慢性咳喘、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及过敏性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妙策,化解咳痰喘的困扰
在呼吸健康的领域中,咳痰喘是常见且令人苦恼的症状组合。无论是急性发作的不适,还是慢性疾病导致的长期困扰,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为咳痰喘的治疗提供了更全面、更温和且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中医对咳痰喘的认知源远流长,且见解深刻。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为贮痰之器,当外邪侵袭,如风寒、风热、风燥之邪犯肺,肺气失宣,就会引发咳嗽、气喘,同时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聚而为痰。此外,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咳痰喘的重要病因。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生,上渍于肺,可导致痰多咳嗽;肾主纳气,肾气虚衰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出现气喘、呼吸困难;肝气郁结,气火上逆犯肺,也可引起咳嗽、喘息。
中医治疗咳痰喘,辨证论治是关键。对于风寒袭肺型的咳痰喘,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等症状。此时,中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平喘为治法,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止咳;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等疏风止咳,使风寒之邪得散,肺气得以宣畅,咳嗽气喘自平,痰液也随之减少。
风热犯肺型的患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热等症状。治疗上采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之法,桑菊饮或麻杏石甘汤是常用方剂。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杏仁、桔梗、甘草宣肺止咳;黄芩、鱼腥草等清热化痰;石膏、麻黄清泄肺热、宣肺平喘,使风热之邪得以清除,肺部的气机恢复正常,咳痰喘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痰湿蕴肺型的咳痰喘,患者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中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平喘为原则,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导滞,使痰湿得化,气机调畅,咳嗽气喘减轻。
对于肺肾阴虚型的患者,咳嗽迁延不愈,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口干咽燥,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喘息无力。中医采用滋阴润肺、补肾纳气的治法,百合固金汤合七味都气丸加减。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等滋养肺肾之阴;川贝母、桔梗、甘草化痰止咳;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等滋肾阴、泻肾浊;五味子、枸杞子等补肾纳气,使肺肾之阴得补,虚火得降,咳嗽气喘逐渐缓解。
除了中药内治,中医外治疗法在咳痰喘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穴位贴敷,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取肺俞、定喘、膏肓、膻中、天突等穴位。将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药物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药饼贴敷于穴位上。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贴敷,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起到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通络的作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咳痰喘。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常用穴位有列缺、合谷、肺俞、膻中、足三里、肾俞、太渊等。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止咳平喘;合谷与肺经相表里,能清热解表、宣肺利咽;肺俞、膻中调节肺部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培补后天之本;肾俞补肾纳气;太渊为肺经原穴,可调理肺气。艾灸这些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止咳平喘,尤其适用于虚寒性的咳痰喘。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的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位进行拔罐,可使局部皮肤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可选择留罐、闪罐、走罐等不同方法。拔罐能起到宣肺散寒、化痰平喘、通经活络的作用,辅助治疗咳痰喘,减轻咳嗽、喘息、咳痰等症状。
在生活调护方面,中医也给予了全面的指导。饮食上,咳痰喘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痰液生成或刺激呼吸道。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杏仁、萝卜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接触过敏原、刺激性气体和粉尘等,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因为情志不畅会影响气机的运行,加重咳痰喘的症状。
中医治疗咳痰喘,不仅仅是针对症状的缓解,更是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根本上解决咳痰喘的问题。无论是急性发作的救治,还是慢性病症的调理,中医都以其温和、有效、安全的特点,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咳痰喘所困扰,不妨尝试一下中医的治疗方法,相信中医的智慧会为你带来新的希望和健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医的魅力,拥抱呼吸健康的美好未来!
注: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6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