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江日报一长江网记者叶军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11月3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一一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走进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吴侬软语、评弹音韵所构筑的江南水乡画卷,感受苏州古城的悠然气韵与婉约风情。
俯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王筝 摄
水陆结合、河街并行的双棋盘布局延续八百年
在平江路历史街区南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幅石刻地图《平江图》复印件(原件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这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石刻城市地图。”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姑苏区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执行主任阮湧三说,《平江图》刻印时间是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从这张南宋地图中可以看到当时苏州古城的街道格局与规模,对全面认识苏州古城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苏州建城有2500年历史,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1367年)254年间,苏州城一度被称为平江城,意为大江大河“止此渐平”。明朝之后,恢复为苏州城称谓,但平江作为路名留存,见证了这段历史。
在《平江图》上可以看到,苏城古城在当时呈现纵横交叉,水陆结合、河街并行的双棋盘布局。“这一布局今天仍然存在。苏州古城面积达14.24平方公里,以这样的城市规模保留双棋盘格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属少见。”阮湧三说,这一布局最早要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楚人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按国都形式建造最早苏州城,他“象天法地、相土尝水”,根据苏州因水而生的城市特点进行设计,双棋盘格局得以初显。
苏州平江路水陆结合、河街并行的双棋盘布局。王筝 摄
面积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中规模最大、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苏州古城的缩影。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图与《平江图》对照可以看到,现有街道、河道、桥梁与八百年前《平江图》记载状况大体一致,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走在平江路上,相伴而行的就是平江河。路河相依,路有行人,水中泛舟,好像步入一幅鲜活的《平江图》。
《平江图》上刻划的许多地名,像卫道观前、苑桥,在如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仍能按图索骥找到。探访团在面对《平江图》不足五米的地方,看到一座造型古朴简单的石砌小桥横卧于平江河之上。“这就是苑桥。”阮湧三说。
长江和大运河哺育了这座东方水城
双棋盘格局的交叉点是桥。
探访团沿平江路前行,看到一座名为思婆的石桥。桥跨为花岗石筑造,桥栏有两块方形砖石,微呈紫红色,雕刻灵芝宝莲图案,桥柱另嵌有白色青石。“桥栏砖石我们叫桥耳朵,是石桥上很重要的结构,实际上是桥横梁,承担了桥的重量。这种紫色的沙岩石叫武康石,产自浙江武康县。白色青石是石灰岩。”阮湧三说,从石头的材质、制造工艺可以看到这座石桥在各个年代的建造和重修历史,武康石出自宋代或者宋代以前,说明这座石桥的最早建造时间是宋代,距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青石石灰岩来自明代或前清,而花岗石应是清代中期以后人们修造,不同年代修筑的痕迹都留在这座桥上。
寿安桥、雪糕桥、通利桥、胡厢使桥……据了解,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桥最集中的区域,仅平江路上就有13座,大多有800年以上历史。
平江路苏州古桥。王筝 摄
桥下流水潺潺。“苏州的水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太湖,汛期有水进入,另一个来自大运河,实际上是引长江之水。大运河带来长江水,从西北方向进来,流经苏州城,再往东南向出去。明清时期,平江路地区是江南重要的粮食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和起运地。”阮湧三说,“可以说,是长江和大运河哺育了苏州这座东方水城,也对苏州人刚柔并济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探访团发现,在平江河上每隔一段会有一只丝网,兜着一蓬蓬水生植物。原来这是苏州水务部门在利用水生植物清理吸附水中辐射等杂质。平江河水目前有专人监管、定期监测,以保流水清澈。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姑苏区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执行主任阮湧三,向探访团介绍苏州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王筝 摄
平江路整修力求完整保留苏州古城的“魂”
平江路上的“路”也很有特点。有些小巷路面由许多竖着的小碎石组成。以前家住平江路钮家巷,78岁的阮湧三笑称自己是平江路的“土著”。他说,小时候平江路就有许多这样的路面,我们称为弹石路,苏州话叫弹阶路。小碎石竖着“种”下去,一颗一颗挤紧,不会移动,既可以合理利用碎石料,而且排水性能相当好。江南多雨天,下小雨时女孩子穿着绣花鞋也能走路,充分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沿河的青石板路下埋着各种管线。阮湧三的哥哥阮仪三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总规划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平江路进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设计。阮湧三说,我们保护平江路的一大设计理念就是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现在江南很多小乡镇都学着这么做,布局合理、维修方便,要维修哪里把附近的石条挪开就好,不会让整条路受到破坏,反复开挖。
平江路整旧如故墙面剥落并不修补。王筝 摄
平江路上的房屋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尽显“枕河人家”的风情。探访团看到,有些红砖上的白粉剥落并不修补,有些人家设置的排污口,也没有封堵。阮湧三解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倡“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粉墙剥落呈现历史沧桑,不要把它刷成雪白雪白的,那是假的,是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现在早已不允许向平江河排污了,但是过去的排污口也可以作为历史遗迹保留,没有必要封堵起来。
平江路长1600米,沿路散射出许多小街巷,往西有九巷,往东有八巷。大儒巷曾住着明代大儒王敬臣,钮家巷有“四朝元老”潘世恩宅邸,悬桥巷有历史学家顾颉刚故居,各种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烟火气十足。
平江路整修时,不仅采取不大拆大建,也采取尽量不迁移居民原则。不仅留下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光,还留下八千多户居民,2万多人,留下老苏州的风俗习惯,包括居民生活中的非遗传统,最完整保留苏州古城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方式,“要把苏州古城的魂留下来”,阮湧三说。
冬日时分,平江路上却是柳丝轻袅,拂在粉墙上即是一幅淡墨中国画,进苏绣店听绣娘的吴侬软语,沿河有居民在檐下喝茶,苏州昆曲的水磨腔道尽温婉与细腻,在耳畔百转千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2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