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你以为工地竞标是实力的战场?安徽某市政项目招标现场,却上演了一出比电视剧还精彩的"群演大戏"——30家建筑公司集体报名,报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技术标格式整齐划一,连标书装订线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调查结果令人瞠目:这些"参赛选手"全是同个中间人找来的"职业群演"。每家只需缴纳1.5万元"出场费",连标书都不用自己做,统一由"导演"周某操控报价。最终中标价与次低价相差近300万,而这场"演出"的总成本不过45万。更讽刺的是,其中12家公司注册资金刚过门槛线,办公地址是虚拟产业园的共享工位,社保缴纳记录为零——典型的"三无影子公司"。
这并非个例。去年安徽发改委通报的8起典型案例里,从黄山评标专家收3000元"打分费",到某县水利项目出现"父子兵+兄弟连"的关联公司组团,招投标市场的"暗箱剧本"早已写满套路:有专门注册空壳公司赚"陪标费"的职业黄牛,有通过电子标系统精准控制报价误差不超过0.3%的技术流,甚至还有利用亲属代持股份玩"隐形关联"的升级版玩法。
围标串标升级2.0版:当"马甲军团"学会"隐身术"
以前的围标就像街头混混打架——几个关联公司一起报名,工商信息一对比就能看出猫腻。现在的玩家却玩起了"谍战剧本":
•股权迷宫:A公司法人是B公司监事的岳母,C公司股东是D公司财务的表弟,层层代持让人根本找不到实际控制人;
•身份替身:用远方亲戚身份证注册公司,法人代表可能只是菜市场卖菜的大爷,实际操盘手躲在幕后;
•技术操控:通过投标软件后台设置"价格联盟",让多家公司的报价误差始终保持在±0.5%的安全区间;
•地址魔术:注册地址显示同一栋写字楼,实际可能是共享经济园里的虚拟办公室,连快递都送不到真实办公点。
某地纪委曾查处过一个案子:7家投标公司中,5家的联系电话归属地是同一个城中村的话吧,3家的电子邮箱后缀是同个免费邮箱服务商,最绝的是其中两家公司的投标文件PDF属性里,作者栏赫然写着同一个技术员的姓名——这些细节,没有专业工具根本挖不出来。
企查查"照妖镜"四步法:让"演员公司"现原形
面对越来越会"演戏"的围标团伙,普通企业该怎么破局?其实只要用好企查查这类商业查询工具,四步就能撕开"马甲军团"的伪装:
第一步:找供应商先"筛沙子"
打开企查查企业版,输入行业关键词+地区范围,瞬间调取上千家企业数据。重点关注这些"危险信号":
•基础信息异常:注册资金刚好卡在招标门槛(比如要求1000万,实缴为0)、成立时间不足1年却参与多个大额项目投标;
•经营痕迹缺失:官网无法访问、招聘信息为零、年报连续多年显示"0人参保";
•投标活跃度畸形:近三年参与投标上百次但从未中标,或者只盯着特定金额区间(如500-800万)的项目"精准陪跑"。
比如某次筛查时发现,某"建筑公司"的参保人数一直是1人(还是法人自己),但近两年参与了23次不同地区的市政工程投标——这种"超级劳模"大概率是职业陪标户。
第二步:深挖背景"验真身"
锁定意向供应商后,要做"穿透式体检":
•股权穿透:点击"股东信息"逐层展开,看是否存在隐性关联(比如最终受益人都是同一自然人);
•人物关联:通过"主要人员"模块,检查法定代表人是否同时在5家以上同行业公司任职;
•风险地图:重点查看"司法风险"里的合同纠纷、"经营风险"中的行政处罚(特别是环保、安全生产类处罚),以及"历史变更"中频繁更换法人的异常操作。
有个真实案例:某企业通过企查查发现,意向合作的"科技公司",其注册地址与另外3家中标候选人完全一致,且这4家公司的监事竟是同一人——直接识破了"四人成团"的围标局。
第三步:招标阶段"抓现行"
最关键的排查在开标前批量操作:
•关联网络图谱:用企查查的"企业关系"功能,输入所有投标公司名称,自动生成股权关联、人员任职、地址重合的可视化网络。如果发现5家公司有共同股东,或者3家公司的注册电话都是同一个座机号,基本可判定为"演员组合";
•历史轨迹比对:查看各公司过往投标记录,重点关注"同项目竞标""同时间段投标""同金额区间投标"的交集度。曾有采购方发现,某次招标的7家投标人中,有6家在过去12个月里共同参与了11个项目投标——这就是典型的"职业陪标团"。
第四步:合作之后"防反弹"
签完合同不等于万事大吉,要把供应商及其关联公司(包括股东控制的其他企业、子公司等)加入企查查的"风险监控":
•动态预警:一旦出现注册资本突然增资又减资、办公地址跨省迁移、新增大量诉讼等异常变动,系统立即推送提醒;
•信用追踪:持续关注企业的行政处罚(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司法执行(是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等关键指标,防止合作方"带病履约"。
阳光招标没有"旁观者":你的每一次较真都在净化市场
围标串标之所以屡禁不止,本质上是因为"违法成本低、收益回报高"。但市场环境的净化,从来都不是靠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采购方的每一次认真筛查,投标企业的每一次拒绝陪标,监管部门的每一次数据共享,都是在给"暗箱操作"拆台。
安徽某开发区在推行"投标企业大数据核查"后,半年内围标举报量下降67%,中标价平均下浮12%;广东某央企通过企查查建立"供应商黑白名单",将围标风险高的企业拦截在招标门外,每年节省采购成本超20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工具的力量,更是每个参与者对规则的坚守。
下次当你打开企查查,看到某家投标公司的股权穿透图里藏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或者发现某家"新锐企业"的参保人数只有1人却参与多个重大项目投标时,请多停留一分钟——你敲下的每一个疑问键,都可能让一场精心设计的"围标剧本"演不下去;你坚持的每一次较真,都在让招投标市场离"公开透明"更近一步。
毕竟,真正的公平从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个认真的人,把隐藏的"暗角"照得亮堂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