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巷贤镇
三角梅“庭院经济”激发乡村新活力
邦光庄村民在自家庭院里修剪三角梅。(蓝洲 摄)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乡镇概况
上林县巷贤镇背靠大明山脉,距市区66公里。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和12个村民委员会,共93个自然庄;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大庙江景区、福人湖生态旅游区、鼓鸣寨度假景区、南陔革命旧址等“一江一湖一寨三朵花”,旅游资源优势凸显。
●特色产品
三角梅、兰花、沃柑、糖料蔗、火龙果、葡萄、香蕉、生猪等
●书记感言
巷贤镇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将民生“难点”“堵点”作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发之于心、付之于行、服务于民,多措并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按照上林县委提出的“保粮、稳蔗、优果、兴花、强养”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支持花卉企业做大做强,深入打造粤桂协作花卉示范园;加快推进三角梅产业示范区扩面提质,以“庭院经济”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三角梅花卉产业进村”,让花卉产业惠及更多群众。
——巷贤镇党委书记颜家兵
一条长长的村道蜿蜒而来,两旁密密麻麻的三角梅争相绽放;随便走进一个农家庭院,都是干净整洁、美丽精致,花木盆景高低错落,各色三角梅竞相开放、生机盎然;从空中俯瞰,仿佛深山中的“桃花源”。“邦光庄路上走,如在画中游。”很多来到上林县巷贤镇光全村邦光庄观光休闲的游客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
“你的工作就是进行栽培管理,浇水、剪枝……”在邦光庄村民韦建宁家里,邦光庄经联社主任韦伟良正耐心地给韦建宁介绍“三角梅花卉产业进村”基本情况。在村“两委”的号召下,韦建宁等成为该村第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户。“我领了92盆三角梅,一定会管好,让它们健壮成长,卖个好价钱。”韦建宁充满信心地说。
近年来,巷贤镇聚焦“生态立镇、文旅兴镇、产业强镇、乡村振兴”发展定位,引进广西上林福人湖休闲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引导光全村发展三角梅花卉产业进村(庭院经济)联农带农新模式,着力打造洁净庭院、美丽庭院、精品庭院,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将“庭院经济”打造成富民产业,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图景。
“我们以巷贤镇优化产业结构为契机,推动光全村邦光庄三角梅产业基地实施‘三角梅花卉产业进村’行动,通过整村领办、合作经营、代收代销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上林福人湖公司负责人黄业超告诉记者,村里将村集体闲置土地和农户庭院交由公司统一规划、设计并种植三角梅产品,公司提供产品给村集体和农户进行托管种植,引导农户学习三角梅种植培育技术,让农民增收更省心。
“这个模式实现了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增收,‘一举多赢’。”韦伟良介绍,产品入库底价的10%归村集体或农户所有,村集体依实际情况委托农户为实际管护人,实际管护人可获得产品入库底价的8%作为管护收益,村集体可获得产品入库底价的2%作为土地收益,从而构建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
技术支撑、收购保底,让群众对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大部分村民都在自家房前屋后做起“增收文章”,把小小庭院变成一个个致富的“聚宝盆”。截至目前,光全村邦光庄已发展“庭院经济”面积约5600平方米,共涉及农户(含管护人)35户,每年预计入库托管的花卉产品价值约600万元,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约60万元。
“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的联结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巷贤镇5个村共投入集体经济资金280万元用于三角梅产业基地建设,每年获得收益14万元;带动光全村、大山村、万嘉村以及白圩镇等群众就近就业,每天长期用工70多人,高峰期临时用工达15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收入在100元以上,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140万元以上。
小庭院创造大价值,巷贤镇做大、做强、做靓三角梅花卉产业进村(庭院经济),既美化了环境,又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让美丽庭院逐渐从“院景”变“风景”,由“颜值”生“价值”,不断给和美乡村大美画卷添上新亮色。
本报记者冯梓剑
探访古建筑群感受历史古韵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地处大明山脉,环境优美,是广西境内现存保护最好、规模最大的壮族夯土建筑古村寨,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古民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集村、山、湖、岛于一身,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峰狮子山海拔786米。狮子山上原有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的狄青庙,元朝在狄青庙原址上修建了规模更大的观音庙,以满足人们乞子求福的愿望,香火鼎盛一时。
在狮子山连绵不断的山脉上,还能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所挖的数公里长的战壕、炮台和机枪掩体。虽然过了70多年,但有的战壕和机枪掩体尚保存完好。在一些陡峭的山体边缘,还可看到被作为“武器”堆积起来的石块、石墙等,虽经岁月风雨侵蚀坍塌,原貌依稀可辨,可见当时战争的惨烈。
走进庄内,石基泥墙青瓦的夯土房屋,坐南朝北、风格一致,依山势纵向层叠错落,一条条小街巷把屋子连接起来。民居多为三间一座的合院式住宅,中间为祭祖待客厅堂,两厢为寝居,厅堂前为天井,左右各有一间小屋,用于做饭或养禽畜。民居大部分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古色古香,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古民庄,旧称鼓鸣寨。庄里的老者讲述,宋朝时就有军士到此安营扎寨,因狮子山上有巨石,用硬物敲击能发出擂鼓轰鸣般的响声,故取名“鼓鸣寨”。北宋年间,朝廷派大将狄青平南,留守戍边和屯垦的部分中原官兵与当地壮族通婚,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了村落。庄内有一条长约10公里的古道,是古时桂北地区至南宁的贸易通道之一,鼎盛时期这里可用“商贾云集,马帮塞道”来形容。
古民庄盛产八角、绿茶、油茶、红薯粉等土特产品。全庄现有136户500多人,民风淳朴。目前古民庄正积极建设具有壮家民族特色的夯土墙民居公园。
本报记者冯梓剑
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古民庄。 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
●记者手记
邦光庄的美不是整体施工一次性打造出来的,而是发动全体村民参与,全力打造“鲜花盛开的示范村庄”,发展三角梅花卉产业进村(庭院经济)联农带农新模式,由点点花开演变为鲜花满园。这一举措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庭院资源,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让昔日脏乱差的农家小院充满生机,让农家“小庭院”变身增收“致富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8 10:46: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