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杨璐雪涛
淦西有一望地,原名湾溪,现叫湾头。遥接雷峰,毗邻赣江,千百年来养育了一方刘姓村民。何以称湾头?以地处小溪的转弯处而得名。因地势低洼,百丈峰山水汇聚,溪泽萦回九曲,又因毗邻千里赣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村子玉流成练,日夜滋润。蓝蓝的天空,碧碧的园林,莺鹭纷飞,桃李并茂,民居与古樟相得益彰,生态清新,景色优美。
清一色的刘姓是湾头的显著特色,而湾头刘姓源于墨庄,又是村民茶余饭后引以为自豪的话题。他们来自荻 墨庄。这荻 墨庄,在江西新余荻 村(今属于樟树市黄土岗镇荻 村)。刘式是荻 开基祖刘逵之孙,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
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历史名人。5个儿子先后中进士,25个孙子皆雍容雅士,其孙刘敞、刘攽同中进士,兄刘敞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经学家,弟刘攽精于史学,协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为副主编。兄弟俩与刘敞之子刘奉世因都长于史学,名噪一时,又号称“史家三刘”或“墨庄三刘”。北宋庆历年间,朝廷为刘式平反昭雪并加封了礼部尚书。陈氏由于教子有方,封为“墨庄夫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理学家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为耀,以纪念祖先恩德,激励子孙发奋读书。
湾头刘姓始祖刘均佐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此建村。追根溯源,“墨庄刘”话题开阔,湾头刘姓与“墨庄刘”一脉相承。刘氏祖先以地为氏,由来甚远,溯源于彭城。西晋之乱时,刘姓子孙从彭城迁徙江南。西晋太守刘伯陵自彭城迁居南阳,安成太守刘遐由南阳迁安福(安福县笪桥)。其子孙后代再迁庐陵下村,至刘逵迁荻 为临阳(临江府)诸刘一世祖。刘逵六世孙刘性之,登进士第官出东粤,见凰山一带地脉钟秀、二水中分,遂携家眷从荻 徙居金川之莒洲,这是刘姓子孙迁徙新干最早之地。
刘性之四世孙刘定祥徙居界埠老街,后其长子刘庭方改迁上巷龙潭口,刘庭方之曾孙刘贤佐、刘均佐兄弟徙迁到湾头定居,至今740年。
湾头村建村以来,虽历经世事沧桑,但刘氏子孙继承墨庄精神,奋发图强,因而子孙人文昌盛,理学名臣、政界仕宦层出不穷,其中以刘正亨最为显著。
刘正亨,字谦夫,号养默,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考中己酉科乡试举人,初授浦江县教谕,后改兴宁知县(今湖南省资兴市),补来安县令(今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调赣榆知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之后,升河池知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又调任浙江温州同知,最后迁任吉府长史,授中宪大夫。
吉府就是吉王府的简称,传闻一个吉王府,半个长沙城,可见吉王府当时的规模与气派。
刘正亨为政一方,忠职勤政,才干出众,政绩卓著。在知兴宁县时,因时有豺狼出没,伤人害畜,民有怨声,刘正亨及时组织人力捕捉枪杀。另有边界山区土匪猖獗,打家劫舍时有发生,扰乱社会,刘正亨率领地方武装进山剿匪,擒拿首犯杨子常,其余党悉数归降伏法,扫除一方匪患,为民除害,受到百姓称赞,称为“天官”。
知来安县和赣榆县时,刘正亨清赋平徭,修仓储谷,军民得以界清,官署得以重建。他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修桥筑路,安民复业,因而民风振作,士风振起,两县分别将其事迹载入名宦以纪祀。一个知县本是七品,能够加五品服俸,说明其能力卓越,政绩突出。
任河池知州时,有男女同池洗浴的现象,刘正亨决意革除这一陋习。他先从教育入手,让苗族百姓明礼教、重伦理,然后通过苗族长老去管理,慢慢地改变了苗族许多不良风俗。他曾语父老曰:“凡仕于河池地方者,多患瘅疠,我独无恙,岂非天乎?”
调任温州同知时,刘正亨组织多方兵力剿除海盗与倭寇,保护了温州海岸边疆的平安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受到了朝廷嘉奖。
刘正亨虽未考到进士,以举人资历进入官场,一路仕途显赫,不仅表现在治政能力,其文化风流、儒官形象同样可圈可点。在兴宁县,刘正亨有《孝养篇》流传;在来安修筑龙王庙时,刘正亨写下《龙王庙记》;弥陀寺中公馆落成时,刘正亨写下《弥陀寺中公馆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刘正亨主持续修《来安县志》。隆庆元年(1567年),刘正亨参与总纂三修《新淦县志》。
刘正亨不但文采出众,其书法造诣同样出色,尤擅飞白。“半壁池,大明万历十年新淦刘正亨书。”在浙江缙云县初阳山,下半壁池上。“半壁池”三字横写一行,字径40厘米,上下款各一行,字径7厘米,幅大140×50厘米,楷书。字迹清晰,年代为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
青田石门洞位于浙江青田县城西北35公里的瓯江右岸,依山傍水,景色瑰丽,素来与雁荡、天台、仙都齐名为“括苍四胜”,是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有100余处摩崖碑刻,最大的是“飞瀑”二字的碑刻,字径5米,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明朝万历年间刘正亨任温州同知,游青田石门洞时留下的杰作。
如果说《醉翁亭记》之名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是宣扬庐陵文化的神来之笔,那么至今在温州等地显赫的摩崖碑刻上“新淦刘正亨”五字,让刘正亨千古留名的同时,也让新淦名留千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