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淄博日报
◆ 孙巍巍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到淄博市图书馆7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中。
因为不住中心城区,我去市图书馆的次数并不多,几乎没有专程去看书借书。但每次去市文化中心开会路过,总像一眼看见老朋友,心里会打个招呼。细想起来,我与市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1岁时。20世纪80年代初,我跟随父母从云贵高原回到山东博山老家。偶尔去父母的单位玩,会路过一座古桥,桥东有一处大门紧闭的古旧院落门口,挂着图书馆的牌子。雨季会有泉水从墙脚淌出来,流入桥北栏杆下的水槽,再流进桥下小河。父亲说里面早先是市图书馆,他初中时去看过书,所以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张望两眼,有时还会从门缝往里面瞧,又怕被人笑话。说不清是因为那处建筑群看上去古典又神秘的样子,还是听说它里面有很多书,我总是心怀念想,像揣了个小秘密,也像有点自卑的仰慕。在早先公共文化服务不太发达的年代,那个气质独特的院落给了一个小女孩很长时间隐秘的快乐和小小的忧伤。
长大后,进入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我与市图书馆有了一些现实的交集。那时市图书馆位于中心城区共青团西路,对于很多资深读者来说,半截胡同里隐藏着的它就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儒者。幽深的走廊和并不宽绰的阅览室有一种让人着迷的味道,现在想来大概就是文艺片的画风和气质吧。其实,我仍然不是以读者的身份前往的,多数时候还是因为工作。为期一周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是在那里,课间休息,我会溜达到阅览室翻一会书,或者每次经过时看一眼里面读书的人。也参加过两次市图书馆的读书征文。记得一次颁奖座谈会上,获奖作者有文化界前辈,有家庭主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对父女,退休的父亲和年轻的女儿双双获奖。大家对于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像老朋友一样亲近自在。很多年过去了,那天的感受依旧清晰。后来,我带孩子参加了市图书馆举办的诗会,那时刚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我和十岁的女儿选择了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会后,当时的市图书馆副馆长姜艳平对孩子说:“小姑娘你把阿姨弄哭了。”第一次站上那么大的舞台,这句看似平常的表扬激励了小朋友很多年。
再后来,与市图书馆的交往仍是断断续续的。图书馆搬新址后,有一次参加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会议我到早了,在熟悉新馆的同事带领下到了二楼阅览室。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试了一下自助查书设备,没有坐下来阅读。明净清朗的阅览室与安静的阅读者水乳交融般的场景让人一眼入心,也让我觉得自己的“溜达”是不对的,赶紧悄悄离开。后来姜艳平馆长来我们单位作了一场讲座,与大家分享市图书馆更丰富、更人性化的延伸服务和有趣的书人书事。同事有的参与了“你选书,我买单”活动,有的开启了在线阅读或“u书快借”模式。一个同事的孩子通过往返通勤的另一位同事的热心,借阅了市图书馆所有东野圭吾的书。也有同事或朋友不辞一小时车程的辛苦去听市图书馆举办的文化名城讲坛,与马瑞芳、葛剑雄、孙立群等大家面对面。去年暑假,我的女儿因功课需要得查阅一本关于古琴的典籍,本以为只能找北京的同学帮忙,不料却查到市图书馆有,第二天便前往市图书馆,顺便查阅了其它多本同样非常小众的外国小说。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大多是这样间接的,时不时远远地望一眼,心理距离却始终不远,所以有了这篇流水账。通过一座优质的图书馆及其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书房,我们与一二线大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的差距不断缩小,每一个市民都可以由此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可能更接近自己的梦想。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谨以此文祝我们的老朋友70华诞快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05: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