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案情简介
2020年,某地方警方查处了一起假冒保险公司名义,通过短信、电话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从而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
根据警方透露,某科技公司通过不法手段获得本市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客户信息,某科技公司业务员冒充保险公司客服,随机拨打电话、发送短信联系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转而购买该公司非法理财产品,并承诺高额的收益。截至案发,这家公司共吸收5000余名投资群众共计1亿余元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该案多以辨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为诱骗对象,该公司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法院判决,受害人王先生称给他打电话的人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他给我介绍的理财产品利息比银行高,还会送我小礼品和红包,我就买了。”王先生说,他于2019年买了该公司2万元理财产品,第一个月收到一百多元利息,但从第二个月开始再未收到任何钱款,业务员也找不到了。
案例分析
广大消费者不要被高额回报蒙住了双眼,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退休金和多年节衣缩食留下的积蓄是安度晚年的保证,不宜用于高风险的投资。
部分代理投诉组织或个人利用互联网论坛、微信朋友圈、网购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渠道招揽生意,打出“全额退保退息、贷款退息”等幌子,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以达到其收取高额代理手续费、截留套取资金、唆使消费者转购非法理财产品或参与非法集资等目的。
风险提示
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消费者首先应充分考虑自身保险的需求,谨慎办理退保,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防止上当受骗。消费者即使真想退保,也应该充分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办理退保。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保险消费全环节都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非法使用,蒙受损失。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来源:贵州省保险行业协会
编辑: 李懿
责任编辑: 王静怡
终审:雷晓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1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