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常遇春,明朝初期杰出的将领,起于草莽的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勇气和领导力为朱元璋摧城拔寨,在多场重要战役中获得了胜利,成为了明初备受推崇的名将之一。
朱元璋曾言:“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为大明开疆扩土之功绩,常遇春一人就占七八成!这是何等功勋!一、常遇春生平
在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豪强割据。至正十二年(1352年),常遇春加入了刘聚领导的起义军。三年后,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投奔了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正攻打采石,常遇春自请担任前部先锋。在大军渡江时,由于元军的严密防守,登陆非常困难。常遇春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着小舟奋勇前进,最终成功地跃上了高达三丈多的矶上,敌人溃不成军。
由于这次战斗,常遇春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同年,他随朱元璋攻占了建康(即南京),并在11月被任命为统军大元帅。接着,他转战江南,攻占了宁国、池州、安庆等数十个城市,因此晋升为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1363年,常遇春率领舟师进入鄱阳湖,与陈友谅军队展开大规模战斗,在彭郎矶战役中消灭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陈友谅本人中箭身亡。随后,常遇春指挥大军南下,与徐达一起统帅兵力攻打吴国。
1365年,他占领了庐州,平定了临江的围塞,攻下了赣州、湖州、杭州、南雄、韶州、泰州等十多个郡。1367年,他进攻平江(今苏州市),俘虏了“盐民英雄”张士诚。
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他扫平了江南的群雄,为朱元璋成为帝王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加授中书省本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鄂国公。
即使官拜国公,常遇春仍未停止征战的步伐。在此之后,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军队向北进军,攻占了山东和河南的许多郡县,大破燕都,打得元帝向北逃窜。随后,他们率军围攻开平府,元军溃败北遁,一直追至北黄河,俘虏了三位元朝宗王以及万余名大臣和将士,最终凯旋而归。
然而,常遇春在回程途中,因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0岁。他被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葬于南京钟山北麓。
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直取元大都···常遇春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但要说奠定其在朱元璋心中地位的一战,小编认为还属大破陈友谅!
陈友谅是朱元璋统一华夏的征程中最大的阻碍,其名也因各种影视剧的渲染而令人熟知,而常遇春在灭掉陈友谅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展开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战斗中,常遇春领导的五路军设下埋伏,成功地破坏了陈友谅的军队并夺回了太平,功勋卓著。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终于得到扭转。三年后,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兴兵,直指朱元璋的战略要地洪都,也就是如今的南昌。
朱元璋听到消息后,紧急调动大军前往洪都,准备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双方交战不久后,朱元璋却陷入了危机之中——他的船搁浅了!敌方将领看到这一情况,准备直接登船,活捉朱元璋。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一支羽箭“唰”一声飞来,敌方将领负伤倒地,朱元璋才得以逃脱一死。
而这射箭之人,正是麾下大将常遇春!
在这场水战中,朱元璋的舰队遭受到了强烈的攻击,他们与敌军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激战,几乎陷入了绝境。最终还是常遇春技高一筹,他抓住有利于火攻的时机,成功地打败了敌人,残酷的战斗使整个湖面都变成了血红色。
此时朱元璋正想着乘胜追击,可麾下军队也已经疲惫不堪,士兵们不愿意再继续战斗。
据史书记载,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军官们都认为陈友谅部队还很强大,希望退兵。唯有常遇春一人默默无语,显然,他倾向于乘胜追击,消灭敌人。他的沉默为朱元璋带来了信心。于是,朱元璋和常遇春率领军队一起包围陈友谅的军队,最终陈友谅被击败,他本人也在突围时被射杀。
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明朝开国英雄,却在1369年大胜凯旋的归途中暴病而亡。或许,这对常遇春来说也算是一种体面的死法,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像蓝玉一样被清洗呢?功高震主,便是将死之时。
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他的故乡六泉口也因此得名“开平寨”。为了纪念他,当地村民在大古岭下的百丈潭侧建造了一座庙宇,并取名将军庙。
这座庙宇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内部还有常将军全身像的雕塑。然而,在抗日战争中,这座庙宇遭到了日军的焚毁。尽管如此,村民仍然保留着“拜将军年”的旧俗,以示对常遇春的敬仰和纪念。将军庙所在的村落也因此被命名为“将军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3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