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最远一趟救助,来回历时4小时
救护车的“足迹”遍市区
医护人员随救护车出诊。
“20多天时间里,我们的救护车去过了开发区、莱山镇,最远的一次,跑个来回用了4个小时,真是我干急诊这么多年来从未遇过的情况。”1月2日,烟台山医院北院区急诊科护士车淑环在救护车上告诉记者,这是她当天出诊的第7次,不仅仅是北院区,东院区、南院区,都在前所未有的急诊和抢救压力下各自有序地忙碌着。
“你好,我是烟台山医院南院急诊科,我现在走到了黄务,病人现在什么情况?”
“啥?黄务?那你们几点才能过来?”
“我们正在路上,过去大概还需要半个小时。”
……
这是发生在救护车上的真实一幕。记者了解到,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全市急诊数量剧增。烟台山医院三个院区急诊科的救护车,在这20多天的时间里,足迹最东跑到了高新区,最南跑到了莱山镇,最西跑到了开发区、福山区,这种几乎“跑遍”烟台市区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从这20多天救护车的出诊情况看,急诊入院的患者中8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有基础病,在遭遇‘奥密克戎’病毒后,迅速被感染发展成重症,需要急救乃至抢救。”烟台山医院南院急诊科主任孔令亭告诉记者。
在病毒面前,所有的医护人员全在咬牙坚持。
“我们要打败病毒,不能让病毒打败我们!”吴晶宝说。
“人员少,我可以立即回去顶上!连续上几天也没问题!”史玉波说。
“非常时期,虽然‘阳’了,但我还能坚持!”陆诗清说。
烟台山医院南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去年12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感染新冠病毒的阳性病人迅速增多,从12月11日开始,短短几天,急诊科医护人员就‘阳’了7人,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但作为群众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时候,‘急诊人’绝不能退缩!”孔令亭说。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烟台山医院南院急诊科的每名医护人员,都在用实际行动满足危重病人,尤其是芝罘区、莱山南部区域患者的最大化救治需求。
“虽然科室大多数人已经出现发烧等症状,但到目前为止,南院急诊科的医生都做到了满勤上岗,没有一名医生提出在家休息。”孔令亭告诉记者,还记得有一天早上,他随救护车回到医院,在急诊科门诊看到,急诊医生盛文炯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的手机一直握在手里,不知是谁来的电话,铃声震天响,他根本就没听到,他面前桌子上是厚厚的一沓出诊单,我后来数了一下,24小时里他出诊了25次,真的累坏了!”孔令亭说。
从科室第一个医生出现核酸阳性后,孔令亭就开始驻扎在科里,到底在科室吃住了多少天,他自己根本记不清了。“我自己‘阳’了后,症状不明显,就再没回过家,急诊科危重病人急、突发事件多,再加上刚成立的南院发热门诊由我临时负责,一堆事等着协调处理,吃住在科室,有事可以随时解决,心里更踏实。”孔令亭说。
冷漠、消极、焦虑、烦躁……来急诊的病人大多是急危重症患者,基础病加上感染新冠病毒,让他们的身体承受着双重打击和痛苦,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往往带着各种负面情绪。为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他们更好地配合救治,护士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安抚方法。
25岁的刘笑彤是科室最早感染呈阳性的护士,在家隔离期间,她多次要求回归岗位。“我也刚刚得过新冠,没那么可怕,新冠就是一种病毒,只要好好休息,听从医生的话,很快就会康复……”返岗以后,刘笑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熨帖”了患者的心,让患者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在抗击病毒的路上,有人比他们更早经历,病毒真没有那么可怕。
实际上,从新冠疫情之初到现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烟台山医院三个院区“急诊人”一直坚守在救护车、抢救室、留观室、输液室……24小时严阵以待,各种各样的急救任务,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诠释着“急诊人”的使命和担当。
天色已黑,在救护车上,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孔令亭有感而发:“3年了,常常来不及回想,也没有时间回忆,好多感动的人和事转瞬即逝,好多辛酸的苦累一笑而过,在疫情面前,我们一直都坚信,即使再多的艰难困苦,也无法抵御一个团队积极乐观的勇毅前行。”
YMG全媒体记者 林媛
通讯员 栾秀玲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4 1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