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雨花英烈许包野和妻子一批珍贵信件被发现 阁楼上的寻夫信还原“半个多世纪的等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07:54:00 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通讯员张语

“不知他为何失、为何死,而使我痛心”“在各地调查岂有下落否”……近日,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记者看到了一叠泛黄的信件,信纸缺失残破,蓝色的钢笔字迹稚嫩却一笔一画。这些信件,是雨花英烈许包野遗孀叶雁苹的寻夫信。

这是今年清明前夕,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远赴许包野广东汕头旧宅,在灰尘覆盖的阁楼中找到的一批珍贵信件。这批信件,还原了一场“半个多世纪的等待”。

“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讲的是许包野和叶雁苹的故事——1935年,许包野在雨花台牺牲,远在汕头老家的妻子叶雁苹一直在等待丈夫的归来,等了50多年后才得知丈夫已经牺牲。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舞剧、影视作品,感动了无数人。

“鸿雁相伴,苹藻相依”

许包野又名许鸿藻,1900年出生。他是雨花英烈中学历最高的一位,在德国和奥地利都获得了博士学位。1923年,他在德国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河南开封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当年5月,许包野在雨花台牺牲,时年35岁。

许包野17岁时,家人为他娶了贤惠的农村姑娘叶巧珍为妻。他为妻子改名“雁苹”,取意“鸿雁相伴,苹藻相依”。1920年,许包野出国求学,其间一直不断给妻子写信。

在许包野的鼓励下,原本不识字的叶雁苹开始学着认字。在许包野的家信中,还悉心为妻子解释字词的用法,两人深厚的感情,从这里也能看出。

此次找到的一批信件里,有一封是许包野写给妻子的情诗。在诗里,许包野一语双关,亲昵地把妻子比喻为“雁儿”。他写道:“可爱的雁儿,你若到了南边,见了我的爱人,你可对她说道:祝你平安。”

此次发现的,还有唯一一封叶雁苹写给丈夫的信,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介绍,这封信写于1977年前后。

“在我们发现的唯一一封叶雁苹写给许包野的信中,开头亲昵地唤丈夫为‘鸿藻阿宝’,随后她回忆过往的数十年,仍旧对丈夫撒娇道‘只要你想着我就好’。”方厦说,叶雁苹和许包野曾有过一个孩子,但是不幸在7岁时夭折了。丈夫下落不明,膝下又无子,可以想象出叶雁苹生活的孤苦和辛酸。

阁楼樟木箱内的重大发现

“3月15日,我们和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汕头澄海区许包野故居,在这座百年老宅阁楼中的樟木箱子里,发现了叶雁苹精心保管的一批信件和书籍等珍贵史料。”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戴梦青告诉记者,此次他们带回南京的,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戴梦青说,在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一起来到许包野和叶雁苹曾经居住的老宅。尘封的老宅还保留着叶雁苹生前居住的样子,当工作人员进入老宅的阁楼后,两个樟木箱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打开一看,里面都是各种写有字迹的纸张,这是叶雁苹生前精心保存的许包野书信和自己的寻夫信件。”戴梦青介绍。方厦说:“从叶雁苹写给包括党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7封寻夫信,和她写给许包野的1封思夫信中可以看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她一直想念着挚爱的丈夫。”

令人宽慰的是,许家亲友对叶雁苹照顾颇多。此次发现的信件中,还有39封许家亲友写给叶雁苹的信,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85年。另有一批“侨批”和汇款单等,可以看出许家兄弟一直在资助着长嫂的生活。1955年,许包野的三弟许英藻从新加坡来信,邀大嫂叶雁苹出国和他们一起居住,信中提到“我想我们家中现在只有你一人留守,大兄至今又没有音讯……”然而,叶雁苹婉拒了,她不愿离开老宅,她要一直在这里等着丈夫归来。

“半个世纪的等待”被还原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对这批珍贵信件进行了悉心辨认和梳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这个感动无数人的故事,从信件中被完整还原。

据介绍,许包野留学期间,一直与妻子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差不多每个月都给妻子写信,有的信件有20多页。

许包野牺牲后,叶雁苹失去了丈夫的音信,但她一直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她坚持认为丈夫是一位革命者,并通过不断写信,希望有关部门帮忙寻找丈夫的下落。

这次寻访中,叶雁苹生前的一位许姓邻居告诉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老太太生前经常跟周围的人说,她的丈夫是干革命的,直到后来,许包野的身份确认,大家才发现,她说的是真的。

“政府主任同志为我家了解调查,免使他一生为国、为党拼革命死了,白白牺牲,连家内不知他为何失、为何死,而使我痛心。”在其中一封寻夫信里,叶雁苹这样写道。

许包野参加革命工作时曾经有多个化名,“阿宝”“保尔”“老刘”都是他的曾用名,这也是为什么叶雁苹50多年寻夫未果的原因。

“现在我们能够找到的这些细节,足以证明‘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是真实的。”戴梦青说。

得知鸿藻牺牲,雁苹也离开了

1982年,年事已高的叶雁苹继续写信向广东、福建等地党史部门求助,请求帮忙寻找许包野的下落。1985年,福建、江苏、广东、河南等地的研究者花了3年多时间,终于弄清楚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老刘”就是许包野。

得到消息时,叶雁苹已重病在床。在弥留之际,她捐出了丈夫当年从苏联带回来的物品和资料。还没等到丈夫的烈士证书,老人就永远闭上了双眼,去另一个世界与她的“鸿藻”团聚。

198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许包野为革命烈士。

此次到汕头寻访,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还找到了多位叶雁苹的亲友,详细了解了老人过往的故事。

接下来,南京和汕头两地的史料专家将联手,把此次新发现的史料做好梳理分类、修复和考证研究,以便后续的展览宣传,讲好更加鲜活动人的“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故事。

离开汕头前,戴梦青特意来到叶雁苹的墓前。她打开3个玻璃瓶,里面分别装有雨花台的泥土、雨花石和玉兰花,它们被撒在老人的墓前。戴梦青还记得,叶雁苹生前居住的老宅里,有一副对联,写着“百年琴叶韵,千载凤和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许包野、叶雁苹,90年后团聚了……
...一封封书信寻找丈夫的下落。近日,总台记者与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广东汕头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一起,在许包野夫妇生前的老屋里,发现了叶雁苹悉心保存的寻夫信件。泛黄的纸张上歪歪
2024-04-03 19:15:00
...子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即将到来之际,6月27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精心遴选32件/套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藏品,推出“文言物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第三期
2025-06-30 08:07:00
...闻记者李子俊今年是邓中夏烈士诞辰130周年。9月29日,“雨花忠魂三湘赤子——邓中夏烈士专题展”在雨花台开幕,讲述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走过的39
2024-09-30 08:15:00
缅怀!雨花英烈邓振询牺牲80周年 孙女邓春兰捐献珍贵史料
交汇点讯 8月3日上午9时许,在南京雨花台邓振询烈士墓碑前,今年72岁的邓春兰轻轻地放下了一束鲜花。眼睛里噙着泪水,她把心里的惦念轻声念给长眠在这里的爷爷。“今天,是爷爷牺牲80
2023-08-03 22:52:00
讲好英烈故事 传承英烈精神
昨天,“信仰如炬 大道远行”——二〇二四“雨花·清明祭”特别活动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图为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献上鲜花,祭奠英烈,寄托哀思。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孙
2024-04-05 10:31:00
“雨花侨魂——雨花英烈事迹展”八一建军节专场社教活动在广州成功开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弘扬八一精神,进一步讲好雨花英烈的故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联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开展“薪火相传 军魂永驻”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
2024-08-05 11:53:00
雨花台青少年红色短剧展演月启动 “红领巾”扮演雨花英烈,沉浸式演绎动人故事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实习生马稚壹)“红领巾讲解员”们换上长衫,梳起双辫,化身“邓中夏”“郭纲琳”等雨花英
2023-08-06 08:29:00
...之歌》,讲述齐国庆、蓝文胜、顾衡、陈处泰、孙晓梅等雨花英烈的“青春故事”。“这张学籍卡的主人是齐国庆,东南大学物理系大四的学生,也是东南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成员。此时,中共南
2024-05-08 07:59:00
江苏南京:创新讲好雨花英烈故事,唱响红色“好声音”
9月30日,雨花台烈士陵园在不同建筑点位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图为市民在观赏南京白局剧目《殷红的记忆——雨花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南京日报/紫
2023-10-01 09: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