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通讯员张语
“不知他为何失、为何死,而使我痛心”“在各地调查岂有下落否”……近日,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记者看到了一叠泛黄的信件,信纸缺失残破,蓝色的钢笔字迹稚嫩却一笔一画。这些信件,是雨花英烈许包野遗孀叶雁苹的寻夫信。
这是今年清明前夕,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远赴许包野广东汕头旧宅,在灰尘覆盖的阁楼中找到的一批珍贵信件。这批信件,还原了一场“半个多世纪的等待”。
“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讲的是许包野和叶雁苹的故事——1935年,许包野在雨花台牺牲,远在汕头老家的妻子叶雁苹一直在等待丈夫的归来,等了50多年后才得知丈夫已经牺牲。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舞剧、影视作品,感动了无数人。
“鸿雁相伴,苹藻相依”
许包野又名许鸿藻,1900年出生。他是雨花英烈中学历最高的一位,在德国和奥地利都获得了博士学位。1923年,他在德国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河南开封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当年5月,许包野在雨花台牺牲,时年35岁。
许包野17岁时,家人为他娶了贤惠的农村姑娘叶巧珍为妻。他为妻子改名“雁苹”,取意“鸿雁相伴,苹藻相依”。1920年,许包野出国求学,其间一直不断给妻子写信。
在许包野的鼓励下,原本不识字的叶雁苹开始学着认字。在许包野的家信中,还悉心为妻子解释字词的用法,两人深厚的感情,从这里也能看出。
此次找到的一批信件里,有一封是许包野写给妻子的情诗。在诗里,许包野一语双关,亲昵地把妻子比喻为“雁儿”。他写道:“可爱的雁儿,你若到了南边,见了我的爱人,你可对她说道:祝你平安。”
此次发现的,还有唯一一封叶雁苹写给丈夫的信,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科副科长方厦介绍,这封信写于1977年前后。
“在我们发现的唯一一封叶雁苹写给许包野的信中,开头亲昵地唤丈夫为‘鸿藻阿宝’,随后她回忆过往的数十年,仍旧对丈夫撒娇道‘只要你想着我就好’。”方厦说,叶雁苹和许包野曾有过一个孩子,但是不幸在7岁时夭折了。丈夫下落不明,膝下又无子,可以想象出叶雁苹生活的孤苦和辛酸。
阁楼樟木箱内的重大发现
“3月15日,我们和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汕头澄海区许包野故居,在这座百年老宅阁楼中的樟木箱子里,发现了叶雁苹精心保管的一批信件和书籍等珍贵史料。”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戴梦青告诉记者,此次他们带回南京的,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戴梦青说,在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一起来到许包野和叶雁苹曾经居住的老宅。尘封的老宅还保留着叶雁苹生前居住的样子,当工作人员进入老宅的阁楼后,两个樟木箱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打开一看,里面都是各种写有字迹的纸张,这是叶雁苹生前精心保存的许包野书信和自己的寻夫信件。”戴梦青介绍。方厦说:“从叶雁苹写给包括党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7封寻夫信,和她写给许包野的1封思夫信中可以看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她一直想念着挚爱的丈夫。”
令人宽慰的是,许家亲友对叶雁苹照顾颇多。此次发现的信件中,还有39封许家亲友写给叶雁苹的信,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85年。另有一批“侨批”和汇款单等,可以看出许家兄弟一直在资助着长嫂的生活。1955年,许包野的三弟许英藻从新加坡来信,邀大嫂叶雁苹出国和他们一起居住,信中提到“我想我们家中现在只有你一人留守,大兄至今又没有音讯……”然而,叶雁苹婉拒了,她不愿离开老宅,她要一直在这里等着丈夫归来。
“半个世纪的等待”被还原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对这批珍贵信件进行了悉心辨认和梳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这个感动无数人的故事,从信件中被完整还原。
据介绍,许包野留学期间,一直与妻子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差不多每个月都给妻子写信,有的信件有20多页。
许包野牺牲后,叶雁苹失去了丈夫的音信,但她一直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她坚持认为丈夫是一位革命者,并通过不断写信,希望有关部门帮忙寻找丈夫的下落。
这次寻访中,叶雁苹生前的一位许姓邻居告诉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老太太生前经常跟周围的人说,她的丈夫是干革命的,直到后来,许包野的身份确认,大家才发现,她说的是真的。
“政府主任同志为我家了解调查,免使他一生为国、为党拼革命死了,白白牺牲,连家内不知他为何失、为何死,而使我痛心。”在其中一封寻夫信里,叶雁苹这样写道。
许包野参加革命工作时曾经有多个化名,“阿宝”“保尔”“老刘”都是他的曾用名,这也是为什么叶雁苹50多年寻夫未果的原因。
“现在我们能够找到的这些细节,足以证明‘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是真实的。”戴梦青说。
得知鸿藻牺牲,雁苹也离开了
1982年,年事已高的叶雁苹继续写信向广东、福建等地党史部门求助,请求帮忙寻找许包野的下落。1985年,福建、江苏、广东、河南等地的研究者花了3年多时间,终于弄清楚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老刘”就是许包野。
得到消息时,叶雁苹已重病在床。在弥留之际,她捐出了丈夫当年从苏联带回来的物品和资料。还没等到丈夫的烈士证书,老人就永远闭上了双眼,去另一个世界与她的“鸿藻”团聚。
198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许包野为革命烈士。
此次到汕头寻访,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还找到了多位叶雁苹的亲友,详细了解了老人过往的故事。
接下来,南京和汕头两地的史料专家将联手,把此次新发现的史料做好梳理分类、修复和考证研究,以便后续的展览宣传,讲好更加鲜活动人的“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故事。
离开汕头前,戴梦青特意来到叶雁苹的墓前。她打开3个玻璃瓶,里面分别装有雨花台的泥土、雨花石和玉兰花,它们被撒在老人的墓前。戴梦青还记得,叶雁苹生前居住的老宅里,有一副对联,写着“百年琴叶韵,千载凤和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