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苏有18家单位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显示一部分江苏企业已成为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开路先锋”。他们通过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等模式创新,将产业链向上延伸到研发设计,向下延展到品牌服务,成功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制造服务的转型。
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服务型制造正在像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一样,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比如,在纸包装行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正在兴起,通过采用网络协同设计,用户只需将原始图稿、结构要求在线提交,设计人员便可进行3D成型模拟,实现“即见即所得”。在机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现实,借助云服务平台,客户可随时远程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物流、安装和运行情况,而服务团队则能实时为客户提供故障预警和诊断服务,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
由单纯的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不仅成为一些制造企业做大变强的“密码”,更让区域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的光彩。近日,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江苏省上报的10家示范企业、4个示范平台(含共享制造类示范平台1个)、3个共享制造示范项目、1个示范城市(常州市),共计18家单位全部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单位第一。
PART 01
什么是服务型制造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在2016年共同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定义,服务型制造是指制造业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优化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生产性制造为主转为“制造+服务”,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进而延伸和提升企业产品价值链。
不少经济专家都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也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融合的新业态。显然,这是产业竞争的新领域新赛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目光投向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2020年江苏就发布了《关于推进服务型制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3年,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体系构建完善,企业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服务型制造“十百千”工程,围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创新模式加强培育引导,注重创新、鼓励融合、突出成效,全省服务型制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当前,江苏已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9家、示范平台10个、示范项目10个、示范城市3个。
PART 02
定制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带给消费者个性感受,不会出现需求抱怨和生产过剩是服务型制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服务型制造的探索道路上,众多江苏企业发力定制化服务,他们在客户参与或与其交互的情境下,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以成功入选国家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为例。近年来,随着下游服务对象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南钢深刻意识到,要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型产业对基础材料行业的需求变革,要把服务渗透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
南京钢铁集团车间
为此,南钢提出“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以数字化作为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打造基于JIT+C2M模式的定制服务能力,以客户为中心推动流程变革、业务变革、模式创新,围绕生产制造、产业链协同、智慧产业化和绿色产业化加速业务流程优化与产业生态构建,实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从经营市场到经营数据、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生态的三个转变。
在生产制造方面,南钢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打通钢铁制造全工序的信息壁垒,对钢铁制造过程控制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实现端与端的协同信息交互与生产过程的智慧化控制,全面培育钢铁发展新动能。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改变以往信息线下传递方式,构建以E2E、GMS等为代表的采购、招标、营销、服务等全链条的平台化服务,实现产业链数据的无缝衔接,形成与用户的直接触达,促进协同业务流程优化和价值链增值,瞄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主动参与到客户的产品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信息化等各环节中去,让传统制造转变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智慧化、低成本的智造,构建产业链协同新生态。
在智慧产业化方面,南钢成功孵化了金恒科技、鑫智链科技、钢宝股份、鑫洋科技、金宇智能等一批具有独角兽属性的工业互联网服务高科技企业,将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对外持续输出,并以链主的身份牵头建设苏链联盟链和苏链公信链。通过智慧产业化发展,南钢建成江苏省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平台已汇集176个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22个行业,超过14000个企业客户,带动相关行业创新发展。
“未来,南钢将持续进化生产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将南钢的服务型制造经验总结沉淀为低成本、易维护、快速部署的解决方案,为钢铁生态圈搭建一个信息共享、数据互联的平台,打造钢铁与外界双向合作赋能的桥梁。”南钢相关负责人表示。
PART 03
“共享制造”
为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
同样是发力服务型制造,苏州澳拓美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拓美盛”)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这条路的名字,叫做“共享制造”。
澳拓美盛共享工厂
每天,在澳拓美盛位于苏州市吴江开发区公司的数据大屏上,实时更新着青岛胶州制帽工厂的生产数据。
胶州市李哥庄镇是“全球制帽之乡”,这里汇聚了400多家制帽企业,出产全球三分之一的棒球帽。400多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85%以上。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攀升,加之国际贸易局势的不稳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帽业面临严峻挑战。
澳拓美盛引入“共享制造”模式,变挑战为应战,解决了单个企业存在的技术质量薄弱、人力资源不足、运作效率低下等劣势,为中小微制造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在澳拓美盛的“共享工厂”里,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生产场景: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工厂里,智能化机器高速运作,工人们有的做帽子织带,有的做帽檐间线,他们操作简单,无需穿针引线、缝制剪裁,只需通过触摸屏操控机器,将原材料送到指定设备前,随后再将制作完成的产品送至仓储区。
在业内人士眼中,“共享制造”通过共享厂房设施、技术人才、智能设备,为企业提供来料加工、技术输出等服务,形成“共享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其通过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资金、资源,实现了传统制造业的集约资源和共享制造。
2021年,“澳拓美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共享制造示范项目”入选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是国内首家通过智能设备服务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共享制造示范项目。据悉,这一共享模式在全国115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推广使用,助力传统产业集群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PART 04
全生命周期管理
让企业高效应对变化
不只是定制化服务和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也逐渐成为一种服务新模式,活跃于江苏制造业企业。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化印染服务平台”是第四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之一。该平台是一个综合性、高度集成的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和供应链协作平台,从全生命周期角度促进纺织产业链供给侧信息服务对接,使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大幅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综合成本,为整个纺织印染行业管理的创新探索了新的模式。
作为“智慧平台”最早入驻的企业用户,昆山一家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经理王兴表示:“ 通过手机的移动终端,我们的订单进展到哪一步、什么时候出货、物流到哪个环节都可以一目了然,最关键的是,不用派人在工厂跟单就能随时随地掌握这些信息。”
另外一家纺织企业总经理华文方对成本端的感受更加明显。“对于做贸易而言,订单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实成本核算是有一定误差的,自从加入盛虹这个平台后,我们的成本核算数据全部实现在线精准统计,对跟单、财务等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综合成本的下降。”
盛虹印染信息化部经理王平勋介绍,目前平台可以实现从坯布进仓流程-印染生产-成品储存-客户提货的工艺自动化、信息化和质量的全程管控,用户通过远程操作,实现一键下单、流程监控、财务对账等功能,实时追踪从白坯到成品整个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加快数据和信息流通,快速应对国际趋势和需求变化。
目前已经有近3000个企业用户入驻该平台。智慧平台上线以来,盛虹印染的染色一次成功率较同期提升约15%,生产效率提高15%,用工减少20%,能耗降低10%,供货周期平均缩短2天。
PART 05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企业可以这样走
不难看出,在全国多地发力探索“服务型制造”的当下,一部分江苏企业用自身的模式创新率先走出了一条道路。
而对于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来说,该如何把握机遇?来自《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发力“服务型制造”,企业需要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拓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
事实上,无论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产业实践来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都是传统制造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一条必由之路。从微笑曲线看,在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服务型制造有助于企业向高附加值攀升;从世界制造业发展实践看,制造业服务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些著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已超50%,通过拓展服务路径,业务规模和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转型并不是转行,从专注“卖产品”到兼顾“做服务”,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必须牢牢立足于制造业的基础之上。如果说服务模式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外扩的“枝叶”,那么核心技术突破则是紧紧向下扎的“根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才是企业更好服务客户、拓展盈利空间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2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