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一条200米长的人工便道 重新盘活山洪阻断的盘山公路 “9小时奇迹”续写“愚公移山”新故事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7-12 07:34:00 来源:杭州网

一条200米长的人工便道 重新盘活山洪阻断的盘山公路 “9小时奇迹”续写“愚公移山”新故事

村干部们带着物资经便道上山。

一条200米长的人工便道 重新盘活山洪阻断的盘山公路 “9小时奇迹”续写“愚公移山”新故事

便道起点的栈桥。

一条200米长的人工便道 重新盘活山洪阻断的盘山公路 “9小时奇迹”续写“愚公移山”新故事

上山后,村干部驾驶电动三轮车为村民送物资。

一条200米长的人工便道 重新盘活山洪阻断的盘山公路 “9小时奇迹”续写“愚公移山”新故事

送物资的村干部挑着扁担经过“愚公移山”4个大字。

7月4日,淳安县屏门乡金陵村接到水竹坪自然村求助,老年食堂的食材即将用完。当天下午3点多,囤够物资后,金陵村党支部书记项家龙带着5名村干部出发上山。

这已经是他们第六次送物资上山,脚下,是5天前刚辟出的一条新道——

走过10米多长的木制栈桥,再走一段林荫路后,6人很快又暴露在大太阳下。倾角30度左右的路面被高温烤干了水分,沙化的泥土让人容易脚下打滑。村党支部副书记童秀香一个趔趄,下意识地伸手去托住背篓,跟在她身后的村干部闻茶香反应快,一步上前将童秀香的背篓稳稳托住。走了不到10分钟,就能看到停在便道尽头的电动三轮车。他们将物资装车,然后驱车半小时抵达水竹坪自然村。

这条200米的上下山“快速路”,工期仅9小时。在它的辅助下,不仅将上山的耗时整整缩短了近一半时间,还解放了脚力。

金陵村和大山“出路”的故事,一直在“加更”。

山洪“断”路,再“闯”古道

6月20日,暴雨引发山洪,导致金陵村盘山公路局部塌方,驮坪里、白沙塔、水竹坪3个高海拔自然村上下山的主要通道中断。尽管金陵村已经提前组织村民转移,但还是有部分村民被困在山上。村里生活物资短缺,一些有慢性病的被困村民还面临断药的问题。

于是,项家龙和5名村干部决定徒步上山送货。

在特殊情况下靠人力为村民送物资,在金陵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初,金陵村遭遇了大雪封山,而当时又是疫情防控形势最吃紧的关头,高海拔自然村的村民出不了门,如何获取生活物资成了问题。“那时候,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一起,冒着雪沿着公路上山,将生活物资送到村民家里。”项家龙说。

但这次的情况大不一样,山洪“断”路,只能另找出路。项家龙想到了许久没走的古道。

第一次“闯”古道送物资时,项家龙走在队伍最前面,不时用柴刀清理路障,方便队伍前行。暴雨的冲刷改变了山道,大家对前方的地形会感到有些陌生。“有些老路竟然变成了溪流。”项家龙说。

起初,项家龙和同事们并不觉得累,“我们都是在这片山里土生土长的,对自己的脚力还是有自信的。”可到了第二天,负重上山积累的疲劳开始反扑,他们全都感到肌肉酸胀,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但山上的自然村仍然物资紧缺,没有时间让他们好好休息,于是,10天里,他们每人背着15公斤到30公斤不等的物资,踩着烂泥数次进山,被大伙誉为“六勇士”。

项家龙是6人中最年轻的,还当过5年兵。“连我都吃不消,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他说。而村民们看着村干部汗水混着泥水一趟趟上山送物资,心里也不是滋味。“看他们这么累,我们也都想帮他们一把。”63岁的村民潘建刚说。

于是,修一条便道的想法,在村干部和村民心里同时萌芽。33年前的那段往事,也浮上众人心头。

“愚公移山”,筑成“出路”

“出不了山”的问题,村民们33年前就遇到过。

在驮坪里自然村,有一幢房子颇具特色,门头上写着“愚公移山”4个大字。这幢房子是“金陵支部展馆”,里面有大批老照片,记录的是金陵村人33年前修路的故事。

当年村民们遇到了和愚公一样的困境:“出入之迂也”。

金陵村的平均海拔超过800米,是淳安县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山村之一,到县城至少要3小时车程。“以前,外面的姑娘都不肯嫁到我们村的。”参与运送物资的62岁报账员闻有火回忆,没有盘山公路的时候,村里人清晨5点就要起床,步行去乡里挑米、挑肥料,回到家已经天黑了。山路不好走,村里的山核桃、高山茶等土特产就难以打开销路,村子也就没法富起来。

“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沟通。”这句话写在“金陵支部展馆”的展板上,同样刻在村民们的心里。

1991年,村里的党员召集全体村民开了一次会,号召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开出一条路来,村里的修路工程由此拉开序幕。从那时起,村里的大喇叭经常喊着这样一段话:“党员做示范,群众齐上阵,天堑变通途。”除了农忙时节,全年其他时间村民们都在义务开山修路。“这是服务大家的好事儿,我们当然都是愿意的。”站在一张老照片前,闻有火指着照片中一个抬着石块的小伙子说,“你看,这就是我。”

潘建刚也参加了当年的修路工程,他至今记得,大伙儿都是自带工具,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的村民还请来住在其他村子的亲戚当外援。“早上吃苞芦粿,中午吃苞芦饭,晚上吃苞芦糊。”他说,大家聚在一起,吃得还挺香。

锄头挖、扁担挑,当时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村民全都成了修路的劳动力。“那时候,比公鸡打鸣还早的,是爆破声。”74岁的方敬梓是退役炮兵,当年,他挑起了爆破开山的任务,“这是技术活,我还是带班的呢。”

购买工具、爆破材料需要用钱。当时,村民们为解决钱的问题,采用了“众筹”的方式,不管男女老少,每人出2000元钱。手头钱不够,就由村委会担保,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人口多的家庭,一户要出1万多元。1991年的1万元,哪怕对于城里人来说,也无疑是一笔“巨款”,可村民们还是眉头都不皱一下地将这笔钱“砸”到了修路上。

1994年,一条9.8公里长的“天路”终于将山上的村子和外面的广阔世界连接了起来。

2002年,在村村通工程中,这条公路进行了水泥硬化。有了新的盘山公路,村里的高山茶、红花山茶油等土特产销路更畅通了。

这些年,日出观景平台、云海摄影基地、露营基地、百亩山茶花田、金陵杜鹃花海,在村里一个接一个地建了起来。“原本的出山路,成了村子真正的‘出路’。来村里避暑、欣赏高山云海的游客也多了。”项家龙说。

齐心修路,今日“加更”

6月28日,气象预报显示,连续的降水将告一段落。当晚,村干部就分头给村民们传递信息:“明天修便道,大家可以自愿前往帮忙。”

6月29日清晨6点多,一支由村干部和村民组成的抢修队在断头的公路边集结完毕,其中不乏当年修路的主力。

项家龙此前用无人机探查过路线,便道起点与公路的接合部位最难处理,因为以前修公路时,那个位置的坡道被修整成了一面4米多高的石壁。当天清晨5点多就赶来的潘建刚擅长木工,他实地观察了一番后,想到了办法:“我们只要搭一座栈桥,就能连通公路和人行便道。”

潘建刚测算了一下,搭建栈桥所用的木料长度得超过10米,这样才能保证栈桥不会太陡。于是,村民们在山林中找到了4棵被山洪冲倒的大树,连拖带拽地把它们运到公路旁,然后拿起柴刀,砍去枝丫,将木料表面修平整后,并排拼接成宽半米左右的木桥面。

光靠木桥连接公路和林道,人越往上走就越晃。村民们办法多,马上拿出了解决方案:大伙找来两根长木料,通过铁丝与桥面固定,栈桥就多了两个“桥墩”,走起来就稳多了。“后来我又找来几根木棍做扶手,上上下下就更安全了。”潘建刚说。

在修桥的同时,其他党员和村民正挥着锄头打通山路。村民们的锄头每锄几下,就能修出一个土台阶。“这段山路太陡了,背着东西走肯定会脚下打滑,有台阶就好多了。”方敬梓说,他还捡来树枝,用手锯锯成合适的长度,嵌在台阶边缘,“这样加固一下,台阶就不容易被踩塌了。”

33年前为村里修路的青壮年,如今大多已是六七十岁的老汉,可修起便道来,他们依然舍得花力气。“我们就是想着,靠自己把路打通了。”闻有火说。村里的妇女们也没闲着,她们带着簸箕,将道路上的碎石、断木、杂草等清理干净。

从早上6点到下午3点,村里人一鼓作气,将便道“全线贯通”。“我们村里这些六七十岁的‘小伙子’,个个都是工程师。”项家龙说,33年前举全村之力修路的热血场面重现了,并创造了一个“9小时奇迹”。

自从有了新便道,村干部上山送物资无需绕路,更不用“走”到底了。

目前,塌方的约160米的公路仍在修复中,具体进度还需视天气情况而定,那条200米长的便道还得继续“履职”一段时间。或许等到公路复通,这条见证了全村凝聚力的便道会成为一处新的景点,为来此游玩的远客“讲述”另一段“愚公移山”的故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故事|挂在峭壁上的公路
...20世纪60年代起,一支由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人组成的“愚公修路队”,历时20余年,在猴难攀、鸟难飞的悬崖峭壁上,打通了一条总长4800多米、由19个隧道组成的盘山工程——叠彩
2023-07-15 19:52:00
...特色民居,掩映在绿树青山之间……不远处的山间,一条盘山公路蜿蜒曲折,沿着陡峭险峻的山脉边缘一直延伸向远方。在湖北建始店子坪村,这里的人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通了一条通往山
2023-05-26 12:10:00
太行山上“孤勇者”,绝壁开出“愚公路”,快来看看吧
...可能的。牛何松倔劲上来了,一个人扛起一面写有“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旗帜来到荒坡。经实地勘测,这条旅游步道也就400多米。他用镰刀开出来一块地,把红旗竖起来,一个
2023-05-06 19:23:00
...,河南省新乡市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港珠澳大桥、张家界盘山公路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交集。但如果教师用心挖掘,可以发现“路”作为它们之间的联系纽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挂壁公路是愚
2024-01-28 09:05:00
元氏道路改建助力乡村振兴 拓宽亮化的铁过门盘山公路等你体验
...元大线,包括素有“九曲十八弯七十二拐”之称的铁过门盘山公路段已与3月底拓宽通车。目前,元大线正在加紧安装护栏、路灯和标识标牌,并将于4月底安装完工。拓宽亮化的铁过门盘山公路将
2024-04-24 18:04:00
重庆酉阳:盘山路 幸福路
...机鸟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中坝村小界山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车行其间,如在画中。近年来,酉阳自治县加大“四好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带动
2024-01-20 16:41:00
...招呼前来采摘的游客。从德江县城出发,沿着乌江边上的盘山公路顺势而上,只需驱车约20分钟便到达脐橙基地。“今天天气好,就约了几个姐妹来这里采摘脐橙。现在国道通了,从县城过来很方
2022-12-22 08:40:00
摸黑登山 11名大学生被困半山腰 民警施救 以光柱定位找到被困者
...合风险。自然风险指的是地震、高温、雷雨、大风天气、山洪、地质灾害等。避免人为风险,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是否适合户外,不要逞强。其次要掌握必备的野外出行技能,比如如何在野外
2023-10-15 00:49:00
...限等特点,是交通事故的高发路段。G22线青兰高速公路六盘山特长隧道是目前宁夏境内建成里程最长、附属机电设备最多的隧道。10月26日,为进一步提高交通应急处置能力,在自治区公安
2023-10-27 07:4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
“十四五”期间池州进出口规模翻番 首次进入全省前9位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池州市“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池州市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5-11-11 11:39:00
一次从垃圾车上的跌落,让56岁的父亲至今躺在ICU中。而比巨额医疗费和严重伤势更让家属感到无助的,是事故背后那个无人承担的责任“真空”地带
2025-11-11 08:22:00
“天然气公司为了支撑从我家房顶穿过的黄色燃气管道,偷偷在我家屋顶上建了两个长方体的水泥墩。”陕西铜川的任先生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反映称
2025-11-11 08:22:00
11月3日,陕西汉中胡家营镇群星村村民舒吉波(45岁)与69岁的父亲舒代坤联手,成功营救一名因车辆落水而昏迷的群众。据救人者舒吉波回忆
2025-11-11 08:23:00
“为了孩子上学我们举家迁移,入住新小区后却发现今冬要跟孩子一起受冻了。”丹桂苑小区业主赵先生说,他希望热力公司能考虑一下已入住业主今冬的生活
2025-11-11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