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政协报
■王厚明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已被流放黄州6年之久的苏轼,在新一轮的政权交替后,终于得以启用。他被安排到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任知府,却在5日后接到朝廷提拔诏命,令其赴京,调为礼部郎中。在他离开登州之后,当地百姓修建苏公祠,立起众多苏公碑,还刻有《乞罢登莱榷盐状》,至今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苏轼在登州为官的时间仅有短短5天,为何能让当地百姓如此怀念,从而让他的印迹永恒地烙刻在登州大地?
政绩不分任内任外,而在真心为民。登州沿海历来是重要的产盐之地。当时,登州府灶户(盐民)煮盐为生,老百姓的食盐本来可以从灶户那里买。而榷盐制度规定,所有百姓必须食用官盐,灶户所产的盐只能卖给官方,由官方再高价转卖给百姓。苏轼看到的是灶户失业,百姓吃不起盐,以致身体因长期缺盐缺碘导致虚弱患病。官府里的盐却堆积如山,而商贾不至。当官仅5天的苏轼,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再过问。然而,他卸任后又驻留了10多天去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继续为登州老百姓办实事。史载,元丰八年十二月,苏轼刚刚离开登州回到京城,便奋笔疾书上奏朝廷《乞罢登莱榷盐状》为民请命,请求废除登州榷盐制度,准予蓬莱沿海一带“灶户以煮盐为生,百姓赖灶户食盐”,为蓬莱百姓争得了不食官盐的优惠政策。《蓬莱县志》亦有记载:“蓬邑不食官盐,自宋代苏长公已条陈得免其累,洵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这充分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更展现出他勤于政事、关注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
政绩不论任职长短,而在惜时尽责。在短短的5天登州太守任上,苏轼没有临时观念,没有只顾安家联络,而是在抵达的同时就开始处理公务,惜时如金,竭尽自己所能体察海防和民情。而他为登州所上的奏状之所以能被朝廷采纳,也在于他精准细实、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在《乞罢登莱榷盐状》中,苏轼陈述了登州、莱州百姓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调查结论,提出了由沿海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的办法。
同时,苏轼发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海防要塞登州,对北宋强敌东北少数民族严防戍守不足。他通过现场查访,掌握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在《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中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向朝廷表达了他深恐“兵势分弱,以启戎心”“便风一帆,奄至城下”的忧心,提出了加强蓬莱沿海防务,固定驻军、教习水军的建议。苏轼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值得后世为官者景仰、学习。
政绩不在四处周全,而在去私立公。在苏轼结束短暂任期即将进京赴任之际,按理他可以多琢磨一下如何履新、适应新环境。面对食盐官营专卖制度这个棘手问题,没必要费尽周折去触及一些权贵既得利益,给自己招惹是非增添祸端。尤其是他刚刚从贬谪之处重新起用,更该吸取教训,不要因事生非殃及来之不易的仕途机遇。然而苏轼并没有明哲保身、圆滑处世,搞四处周全,当个“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而是心系“国之大者”,站在克己奉公、报国为民的立场上。他不畏权贵、不惧丢官、不怕麻烦,将政治失意、生活困顿全都抛诸脑后,把个人得失、官场进退置于最低处。正是苏轼这种一心为公、公而忘私的“政绩取向”,革新了榷盐制度,极大改善了民生,也促成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到明代更是将其扩建为备倭城,使登州海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清代的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这也揭示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真实原因。政绩事关民心向背,事关事业兴衰。苏轼“五日登州府”的政绩观,印证了“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古今共同信条,为官从政者当将其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