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苏轼“五日登州府”看政绩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09:2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四川政协报

从苏轼“五日登州府”看政绩观

■王厚明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已被流放黄州6年之久的苏轼,在新一轮的政权交替后,终于得以启用。他被安排到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任知府,却在5日后接到朝廷提拔诏命,令其赴京,调为礼部郎中。在他离开登州之后,当地百姓修建苏公祠,立起众多苏公碑,还刻有《乞罢登莱榷盐状》,至今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苏轼在登州为官的时间仅有短短5天,为何能让当地百姓如此怀念,从而让他的印迹永恒地烙刻在登州大地?

政绩不分任内任外,而在真心为民。登州沿海历来是重要的产盐之地。当时,登州府灶户(盐民)煮盐为生,老百姓的食盐本来可以从灶户那里买。而榷盐制度规定,所有百姓必须食用官盐,灶户所产的盐只能卖给官方,由官方再高价转卖给百姓。苏轼看到的是灶户失业,百姓吃不起盐,以致身体因长期缺盐缺碘导致虚弱患病。官府里的盐却堆积如山,而商贾不至。当官仅5天的苏轼,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再过问。然而,他卸任后又驻留了10多天去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继续为登州老百姓办实事。史载,元丰八年十二月,苏轼刚刚离开登州回到京城,便奋笔疾书上奏朝廷《乞罢登莱榷盐状》为民请命,请求废除登州榷盐制度,准予蓬莱沿海一带“灶户以煮盐为生,百姓赖灶户食盐”,为蓬莱百姓争得了不食官盐的优惠政策。《蓬莱县志》亦有记载:“蓬邑不食官盐,自宋代苏长公已条陈得免其累,洵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这充分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更展现出他勤于政事、关注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

政绩不论任职长短,而在惜时尽责。在短短的5天登州太守任上,苏轼没有临时观念,没有只顾安家联络,而是在抵达的同时就开始处理公务,惜时如金,竭尽自己所能体察海防和民情。而他为登州所上的奏状之所以能被朝廷采纳,也在于他精准细实、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在《乞罢登莱榷盐状》中,苏轼陈述了登州、莱州百姓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调查结论,提出了由沿海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的办法。

同时,苏轼发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海防要塞登州,对北宋强敌东北少数民族严防戍守不足。他通过现场查访,掌握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在《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中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向朝廷表达了他深恐“兵势分弱,以启戎心”“便风一帆,奄至城下”的忧心,提出了加强蓬莱沿海防务,固定驻军、教习水军的建议。苏轼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值得后世为官者景仰、学习。

政绩不在四处周全,而在去私立公。在苏轼结束短暂任期即将进京赴任之际,按理他可以多琢磨一下如何履新、适应新环境。面对食盐官营专卖制度这个棘手问题,没必要费尽周折去触及一些权贵既得利益,给自己招惹是非增添祸端。尤其是他刚刚从贬谪之处重新起用,更该吸取教训,不要因事生非殃及来之不易的仕途机遇。然而苏轼并没有明哲保身、圆滑处世,搞四处周全,当个“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而是心系“国之大者”,站在克己奉公、报国为民的立场上。他不畏权贵、不惧丢官、不怕麻烦,将政治失意、生活困顿全都抛诸脑后,把个人得失、官场进退置于最低处。正是苏轼这种一心为公、公而忘私的“政绩取向”,革新了榷盐制度,极大改善了民生,也促成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到明代更是将其扩建为备倭城,使登州海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清代的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这也揭示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真实原因。政绩事关民心向背,事关事业兴衰。苏轼“五日登州府”的政绩观,印证了“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古今共同信条,为官从政者当将其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我们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计较个人名利,不追求短期成就,以豁达的心境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此外,挫折与失败也是人生不变的序章,不能因
2024-05-13 15:56:00
宋英宗看中苏轼的文才想提拔他,为何韩琦要阻挠?
...”。这样的资历和政绩,即便是不进京,在地方当个大型州府的主官也是够了。而且这样他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政绩,前途也是非常光明的。可在韩琦的阻挠下,苏轼却被按在了文牍之中,难有成
2023-05-15 20:34:00
自意本杭人——苏轼与杭州的千年遇见
...)刻立(四石两面),明代嘉靖年间重刻。宋刻旧碑在杭州府学,现不存,明刻《表忠观碑》现在钱王祠内。杭州对苏轼的喜爱遍布城市的角落、渗透到日常生活,有以他的雅号和官职命名的“东坡
2024-05-13 10:58:00
...眼光。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为民谋事放在前,把个人“出彩”放在后,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功,不做走捷径、堆盆景的巧
2023-02-23 01:45:00
苏轼得罪了王安石,被调到杭州做“通判”,这个通判是什么官?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也就是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纪委书记兼中央特派员。
2023-02-03 21:08:00
爱上潍坊之文化篇③|从“诗酒趁年华”,品苏轼的“超然”力量
...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积淀了厚重绵延的文脉印记。苏轼,是其中之一。苏轼人物雕塑(图源网络)在诸城市超然台广场,一座苏轼人物雕塑矗立在最显眼的位置,只见他右手低垂,拿着一支毛
2024-01-09 18:46:00
苏轼的儿子谁最优秀,谁最像苏轼?
...氏不幸病逝,就地安葬在黄州。1084年,26岁的苏迈授官饶州府德兴县尉(江西),而48岁的苏轼则奉诏调往汝州(河南),父子二人在石钟山下分别,苏轼叮嘱苏迈一定要立志为民、尽职
2022-12-19 14:13
北宋斜杠公务员苏轼,用美食救赎悲凉的人生
...凤翔、杭州、湖州、密州、汝州等地,脚步遍及大宋数十州府,每至一地,考察民风、体察乡情,兴修水利、鼓励耕作,得到了百姓的称许和爱戴。如果论及文学上的成就,苏轼虽高,仍有能与比肩
2024-04-29 15:48:00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今日启动,封面新闻九路记者带你重走东坡路
...且远,在逆境中搜寻人间的有味清欢。仕宦生涯数十载,苏轼辗转于神州大地。初到开封的意气风发,被贬黄州的超然豁达,外放儋州的人生秋凉……他将心安处皆当作故乡,修水利、兴教育,甚至
2023-02-04 10: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